中科大博士毕业工作6年后报考专科:热爱口腔医学

2019-04-17 佚名 安徽网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工作六年后,朱骏(化名)参加了今年安徽省高职专科的分类高考,报考的是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最终他取得了文化课满分,校考第一名的成绩,一旦被录取将在学校里进行三年的全日制学习。以博士学历报考高职专科学校,这在安徽省还是首例。他说之所以在已经有了博士学历后还来考专科,主要是希望获得技能知识,也是出于对口腔医学的热爱。他希望经过这三年的专科学习,未来能将自己在中国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工作六年后,朱骏(化名)参加了今年安徽省高职专科的分类高考,报考的是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口腔医学专业。最终他取得了文化课满分,校考第一名的成绩,一旦被录取将在学校里进行三年的全日制学习。以博士学历报考高职专科学校,这在安徽省还是首例。

他说之所以在已经有了博士学历后还来考专科,主要是希望获得技能知识,也是出于对口腔医学的热爱。他希望经过这三年的专科学习,未来能将自己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到的知识与安徽医专学习到的医学知识融合,开辟另一条职业道路。

朱骏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业都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完成的,本科专业是数学,硕士以及博士专业是金融工程,2013年毕业后先后在银行和一知名科技公司上班。“对医学感兴趣主要是受我的岳父和爱人影响,他们都是口腔医生。”朱骏说,自己的兴趣一直比较广泛,虽然是理工学生,但也对历史等学科充满兴趣。在见识了妻子对牙齿“正畸”后,感受到了医学的神奇,萌生了学习口腔医学的想法。一番考察后,他决定报考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不需要学历教育,安徽医专的技能教育更符合他的需求,在参加高考报名后,虽然是学霸,但是也没有掉以轻心,从春节后朱骏就着手进行复习,最终取得了省统考满分、校考第一名的成绩。

分类招生考试和普通高考录取的考生一样,都需要参加高校全日制的学习。为此,朱骏已经做好了辞掉工作专心在校学习三年的准备。对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他表示并不会丢弃。“中国科大教给我的除了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世界观、学习的能力以及工作的能力。即使未来我从事医学相关职业,曾经学到的知识也依然会起作用。”他说,现在很多职业都需要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未来他可以将以前学习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知识与医学相结合,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并不冲突。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天津:45岁外科医生突发心脏病猝死!海归 博后 SCI 全成浮云

天津医科大学88级七年制毕业生,总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李迺昕,昨晚突发心脏病猝死,年仅45岁。近期频频发生中青年医生猝死事件,且都是医院科室的骨干力量,工作强度高、精神压力大、科研要求高,把自己献给了医院和患者,却没时间关注自己的健康! 李迺昕,生于1970年,天津人,博士后,就职于天津科大总医院神经外科。1988年考入天津医科大学第一届临床七年制专业。在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

施一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很多研究生特别是新入学的研究生常常会问: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相信每个科研工作者对于这一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施一公先生以其攻读博士研究生和指导了众多优秀研究生的经历发表了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回答非常朴实,特别值得我们一读。本文整理了施一公先生发表在科学网博客上的这两篇文章,全文如下。 我从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整整16个春秋,但博士阶段的感受仍然历历在目。我从指导自己独立

Science关注:PhD的非学术生涯:谈科研技能的移植

离开实验室,从事非研究型的工作是不少人可能要面对的现实。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作为科研工作者所习得的技能就失去了意义。在科研项目中所积累的经验放到很多岗位上都是有其价值的,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些博士分享的个人经历。

海归博士:我为何放弃公立医院的“金饭碗”?

两年前,郑瑜谦正值壮年,职业生涯处在上升期。他放弃即将到手的正高职位,选择离开公立医院,自己开口腔诊所。郑瑜谦聊起自己的创业史很少提及艰难。他说:“我遇到的困难比较少,即使没有病人、流水低于预估、投资过大等等,也没有恐慌。幸运的是我和我的合伙人步调一直都较为一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科,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博士,美国杜兰大学博士后。在牙科诊所林立的福州,拥有这样履历的人凤毛麟角,而郑瑜谦的诊所

Research Policy:读博不易!约1/3博士生面临或者潜伏有精神问题

“大约1/3的在读博士存在或者潜伏有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障碍!”这是近期发表于《Research Policy》期刊上的一篇学术论文的研究结果。虽然这一结论统计自小样本——就读于比利时佛兰德大学的3659名博士生(其中90%的博士生攻读科学和社会科学专业),但是它无疑再一次重申了学术界的精神健康问题。1、51%的博士心理压力大科研竞争压力大、论文发表不易、生活作息不规律、收入待遇不高……诸如此类的

两篇Nature一个娃,90后博士生拿下浙大**奖学金

在求是园,有一位决心破解抑郁症科研难题的博士生,他有让课题“起死回生”的本领,有发表两篇Nature的经历。他是辩论队队长、专业级唱将,是师弟师妹眼中的“天使大哥”,还是学业家庭双丰收的年轻爸爸。不久前,这个在忙碌的科研生活中不忘种植幸福的男孩,摘得学校最高层次的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他就是浙江大学医学院2016级博士生董一言。满腔热情,他选择朝着医学方向奋斗你这么活泼好动,能坐得了科研这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