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手机提醒对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到底有没有用?

2014-12-09 MedSci MedSci原创

Fig 2 Proportion of patients experiencing virological failure in the intervention and standard care arms over time (Kaplan-Meier estimates of 2 year cumulative hazard rates of virological failure am

Fig 2 Proportion of patients experiencing virological failure in the intervention and standard care arms over time (Kaplan-Meier estimates of 2 year cumulative hazard rates of virological failure among patients initiat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nd assigned to mobile phone intervention or standard care). Participants who died, withdrew consent, or went missing were right censored. The overall adjusted hazard ratio for virological failure was 0.96 (95% CI 0.65 to 3.43). Also shown ar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at risk and the number of virological failures at each time point. The P value was calculated by means of Cox regression.

Fig 3 Subgroup analysis of outcomes. Hazard ratios for virological failure using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are shown for each subgroups

目的:评估使用个性化的手机提醒方式能否应用于艾滋病初治患者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减少病毒学失败的发生。、

设计:艾滋病初治患者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随机对照实验。

背景设置:印度南部的3个不同的医疗保健服务机构,包括2个印度国家项目中的医院门诊和1个私人的HIV卫生保健诊所。

参与人群:631例接受一线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成年艾滋病初治患者被随机分为手机干预组(315人),标准方案组(316人),随访时间96周。

干预措施:在随访时间内,个性化的、交互式的自动语言提醒和图片信息每周都会通过手机发送给病人。

检测指标:主要指标是病毒学失败(连续两次检测病毒载量>400copies/mL )的时间,次要指标包括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依从性(通过计算药物用量),死亡率、失访率。平均依从率<95%被认为是依从性未达标。

结果:通过意向性治疗分析,我们发现各组病毒学失败时间没有差异,手机干预组病毒学失败人数49/315 (15.6%),标准方案组49/316 (15.5%),未校正风险系数0.98,,95%的可信区间(0.67-1.47,P=0.95)。手机干预组和标准方案组病毒学失败的发病率分别是10.52和10.73/100人年。两组的依从性未达标对比结果相似(未校正风险系数1.24,95%的可信区间0.93-1.65,P=0.14),两组依从性未达标人数分别为手机干预组81/300 (27.0%),标准方案组65/299 (21.7%)。调整后的潜在的混杂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没有差异,其他次要结局(死亡率、失访率)和亚组分析提示了两组之间结果的可比性。

结论:这个多中心的艾滋病初治患者接受一线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是印度国家项目中的一个实验,通过两年的治疗,我们发现手机提醒干预对病毒学失败时间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依从性没有明显的作用。

原始出处

Anita Shet, associate professor12, Ayesha De Costa, associate professor2, N Kumarasamy, chief medical officer3, Rashmi Rodrigues, assistant professor24, Bharat Bhusan Rewari, senior consultant5, Per Ashorn, professor6, Bo Eriksson, professor2, Vinod Diwan, professor2 and the HIVIND Study Team.Effect of mobile telephone reminders on treatment outcome in HIV: evidence from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 India.BMJ 2014

本文是MedSci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原文链接。谢谢!

您还可以这样阅读,更多资讯,请关注MedSci微信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PNAS:ART或加速艾滋病毒毒力下降

一项研究提示,艾滋病病毒的毒力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衰退,这可能是由于对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获取的增加,以及让艾滋病病毒规避针对它而产生的最有效的免疫应答的病毒突变的积累。 为了评估针对艾滋病病毒的自然免疫以及增加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对艾滋病病毒毒力的影响,R. P. Payne及其同事研究了博茨瓦纳和南非的艾滋病病毒流行,这两个国家受到了艾滋病病毒全球大流行的严重影

英媒:全球抗艾形势出现重大转折

英国金融时报网2日报道称,国际社会抗击艾滋病的斗争走过了一个转折点。数据显示,去年,接受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治疗的人数超过了感染这种病毒的人数。这是自27年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问世以来,接受抗艾滋病病毒治疗的人数首次超过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数。 扶贫组织卫生政策主任埃琳·霍尔菲尔德表示:“我们并不是说艾滋病即将被消灭,但我们已经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第一次跑在了艾滋病前面。”12月

邵一鸣:艾滋病已成可控慢性病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公众往往谈艾色变,把艾滋病与等死画上等号。那么得了艾滋病就一定束手无策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与免疫研究室主任邵一鸣指出,近年来,艾滋病治疗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已上市30多种高效抗病毒药物,使艾滋病从一个极高死亡率的“超级癌症”变成一个如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控的慢性病。 抗病毒治疗既可以延缓和避免艾滋病的发生,也能够使已发病的患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取得良好效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在河南尉氏县调研时发现,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区取得良好效果,患者生存治疗明显提高,患者死亡率逐年降低。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单位和血液制品企业在河南设立单采血浆站,采集原料血浆,造成艾滋病的经血传播。感染人群达数万人,主要分布在豫东南7个省辖市的15个县区,呈集中灶性发病,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和支持下,河南省卫生计生委、河南省中医管

中国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二期临床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科主任吴昊1日在介绍治疗艾滋病的新突破时指出,中国的疫苗研制进度很快。目前,在佑安医院已经完成了二期临床研究。 国家卫生计生委1日组织在线访谈,介绍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疫情情况、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及下一步工作内容。邀请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夏刚、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科主任吴昊与网友互动交流。 就

解密:全球首例艾滋病治愈病例

编者按:2014年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 蒂莫西·雷·布朗是迄今全球唯一公认被治愈的艾滋病人。关于布朗的报道铺天盖地,而他的主治医生吉罗·胡特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前不久,在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胡特医生首度讲述了他治愈布朗以及与诺贝尔奖交集的故事。而艾滋病毒发现者,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诺西,也独家接受了本报专访。 这组报道,呈现的正是人类30多年来在抵御艾滋病病魔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