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揭示HTLV-1病毒在人体内建立持续性潜伏感染机制

2016-06-09 佚名 生物谷

2016年6月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熊本大学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鉴定出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 type 1, HTLV-1)在人体内建立持续性潜伏感染机制。这是一个重要的成就,可能有助于预防难治的白血病---在该疾病中,白血病细胞对治疗的反应并不良好。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熊本大学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鉴定出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 type 1, HTLV-1)在人体内建立持续性潜伏感染机制。这是一个重要的成就,可能有助于预防难治的白血病---在该疾病中,白血病细胞对治疗的反应并不良好。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retrovirus HTLV-1 inserts an ectopic CTCF-binding site into the human genome”。

HTLV-1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已与人类共存了几千年。它被认为通过性接触传播或在哺乳期间由妈妈传播给小孩。据估计,当前全世界至少有3千万感染者。大多数感染者是无症状的HTLV-1携带者,但是也有一些感染者(3~5%)将患上白血病或慢性炎性疾病。

简言之,一种逆转录病毒感染的主要特征在于该病毒经逆转录后产生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原始DNA中,这就使得识别和治疗这种病毒感染极其困难。整合进宿主细胞DNA中的病毒DNA能够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作用,这是因为宿主细胞将这种病毒DNA视为它自己的。这就是试图从感染者体内完全清除这种病毒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揭示出HTLV-1感染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子是CTCF。CTCF是宿主细胞中一种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表达的主调控蛋白,它的重要的功能是确定基因序列如何在空间上折叠为DNA。

他们揭示出CTCF直接结合到已经整合进宿主细胞DNA中的HTLV-1病毒DNA上,作为一种增强子阻断剂发挥作用,调节HTLV-1 mRNA剪接,并且与HTLV-1病毒DNA两侧的宿主细胞DNA序列发生长程相互作用,从而在HTLV-1病毒DNA和宿主细胞DNA之间形成环状结构,这会改变HTLV-1病毒和宿主细胞基因的表达。

论文第一作者、熊本大学副教授Yorifumi Satou博士说,“当HTLV-1进入人体时,人免疫系统开始工作。然而,为了逃避人免疫系统的作用,这种病毒整合进人DNA中,并使用人细胞的原始DNA折叠系统。因此,这种病毒能够在感染者体内悄无声息地存活下来。”

Satou博士说,“因HTLV-1感染而产生的成人T细胞白血病是一种难治的血癌,发病率较低,但是预后较差。我们这项研究的结果阐明一种建立HTLV-1持续性潜伏感染的重要机制,应当促进人们开发出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原始出处:

Yorifumi Satoua,b,c,d,e,1, Paola Miyazatob,c,d, Ko Ishiharac,e, Hiroko Yaguchia, Anat Melameda, Michi Miuraa, Asami Fukudab,c,d, Kisato Nosakaf, Takehisa Watanabeg,2, Aileen G. Rowana, Mitsuyoshi Nakaoe,g, and Charles R. M. Bangham.The retrovirus HTLV-1 inserts an ectopic CTCF-binding site into the human genome.PNAS doi:10.1073/pnas.1423199113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 Immunology:脾脏中特定亚群的pDC表达I型干扰素

I型干扰素是介导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关键。体内主要分泌I型干扰素的细胞之一为pDC(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一般情况下区分pDC的关键是其表面的一些CD分子(CD11c int,B220+,mPDCA-1+,CD11b-),但这些分子代表的细胞类群并不止一种。功能上区分不同类别的pDC是通过CD9以及CCR7。在骨髓中,CCR9-CD9+的pDC在TLR-9激活之后

Cell Reports: 致癌基因BRAF突变介导了黑色素瘤的侵袭

恶性黑色素瘤具有很强的侵袭和转移能力,这也是导致大部分患者死亡的根源所在。近50%的黑色素瘤存在BRAF基因的激活性突变,而最常见的突变形式是第600位的缬氨酸被谷氨酸取代,即BRAFV600E突变,该突变会导致BRAF激酶及其下游信号RAS-RAF-MEK-ERK的持续性激活。黑色素瘤患者发生BRAFV600E突变后,预后将非常差。虽然BRAFV600E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被研究很多,

日本科学家研发仿生皮肤,可触探到肿瘤部位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连接脑部与外部世界的一道墙。畅想一下,如果皮肤能够传达出人体内部的情况,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 它可以告知外科医生,在我们身体将要生病时发出警报,甚至仅凭触摸就能诊断另一人体所患有的疾病。 东京大学的科学家Takao Someya正在将这一景象化作现实。 Someya发明了一种仿生的或者可以说是电子的皮肤(e-skin),它将赋予人类全新的灵敏感知能力。 这

Nat Biotechnol:在体内利用电穿孔运送CRISPR/Cpf1实现靶向突变

Figure 1a:CRISPR/Cpf1介导的突变小鼠培育,利用CRISPR/Cpf1破坏Foxn1基因或Tyrosinase基因的功能。这些突变分别导致无毛的小鼠和白毛的小鼠。Figure 1b:通过电穿孔将Cpf1 RNP运送到小鼠胚胎中的示意图。作为CRISPR基因组编辑的新工具,Cpf1因其不同于Cas9的性质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只需要单个RNA,即crRNA(CRISPR RNA)

Nat Biotechnol:证实CRISPR/Cpf1基因组编辑几乎没有脱靶效应

作为CRISPR基因组编辑的新工具,Cpf1因其不同于Cas9的性质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只需要单个RNA,即crRNA(CRISPR RNA),因而组装更加简单;它的交错切割模式可能促进利用所需的序列替换现有的DNA序列;它识别富含胸腺嘧啶的DNA序列,而且相对于Cas9识别的富含鸟嘌呤的序列,人们很少探讨这种序列。总之,Cpf1有望扩大CRISPR基因组编辑靶位点的范围,同时具有更好的编辑效

世界首次:日本将启动iPS细胞异体移植临床研究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4个机构本月6日在神户市发布消息称,将重启把由他人细胞制作的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培育的视网膜细胞移植到“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身上的临床研究。 据报道,研究人员将利用京都大学“iPS细胞库”储备的据称移植时排异反应较小的特殊人群细胞制成的iPS细胞。用这种iPS细胞进行“异体移植”尚属世界首次,将以新的方式重启试验。日本在2014年9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