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天津医科大学施福东团队揭示富组氨酸糖蛋白在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中的潜在作用

2024-08-18 iNature iNature

该研究表明,HRG水平的波动可能反映了tPA治疗及其相关的HT。HRG对中性粒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抵消tPA诱导的免疫异常和AIS患者的HT。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静脉溶栓仍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tPA相关的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

2024 年 8 月 15 日,天津医科大学施福东团队在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在线发表题为 ”Histidine-rich glycoprotein modulates neutrophils and thrombolysis-associated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HRG水平的波动可能反映了tPA治疗及其相关的HT。HRG对中性粒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抵消tPA诱导的免疫异常和AIS患者的HT。通过纳米流体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在tPA输注后1 h,与tPA输注前的基线相比,富组氨酸糖蛋白( HRG )表达升高,随后通过ELISA在验证队列( n = 157)中得到证实。

令人惊讶的是,在随后发生HT的个体中没有检测到HRG的升高。在体外实验中,HRG减少了tPA诱导的中性粒细胞NETosis,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跨血脑屏障的迁移。在光化学血栓形成的小鼠AIS模型中,HRG给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免疫浸润和下调促炎信号通路,改善了溶栓延迟的HT。去除中性粒细胞或抑制NETosis也可减轻HT,而HRG siRNA处理则加重HT。

图片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 )约占所有卒中的70 %,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因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静脉溶栓是治疗AIS的主要方法,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 )是目前唯一获得FDA批准的溶栓药物。尽管旨在改善血管再通的新的治疗策略正在开发中,但在症状出现后4.5 h内给予t PA仍然是早期再灌注治疗的主要途径。尽管tPA有效,但其治疗时间窗仅限于4.5 h,在此之后tPA给药会导致出血转化(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 )频率增加。延迟的tPA治疗不仅与不良的功能恢复有关,而且与高HT率有关,因此只有一小部分AIS患者适合并从早期溶栓中获益。目前,临床上只有不到5 %的AIS患者从早期溶栓中获益。

tPA相关HT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涉及缺血性损伤、消耗性凝血病、再灌注损伤和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BBB )破坏。免疫细胞动员参与了溶栓后HT和水肿的加重。在tPA输注完成后的100 h内就可以观察到中性粒细胞的动员,很可能是通过这些细胞表达的tPA受体实现的。

图片

HRG提高了纯化的人中性粒细胞在tPA处理后的细胞活力(图源自EMBO Molecular Medicine

免疫系统和凝血系统通过几个相互联系的成分相互作用和反应。tPA的使用诱导了凝血/纤溶级联反应,对免疫系统具有潜在的长期影响,而不是瞬时的、tPA介导的直接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后者反过来在反馈回路中影响溶栓结果。tPA的半衰期为4min,说明10min内清除>80%。尽管tPA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很短,但其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在输注后持续超过24小时。因此,推测tPA诱导的凝/纤溶级联可能对免疫调节具有持续性作用。然而,tPA诱导的纤溶/凝血相关产物在免疫调节和HT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该研究采用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进行蛋白质筛选,确定了tPA诱导AIS患者血浆中的蛋白质变化,揭示了富组氨酸糖蛋白( HRG )的诱导。虽然HRG可以在凝血/纤溶过程和感染性疾病中发挥多方面的功能,但其在溶栓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作者试图探索HRG在天然免疫系统和tPA静脉溶栓后HT中的作用。

研究结果证明了tPA治疗后升高的HRG水平可以调节中性粒细胞免疫活性,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过度免疫激活,从而降低tPA相关HT的风险,延长溶栓时间。HRG可能是预测和管理HT的潜在靶点,但其潜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消息:

https://www.embopress.org/doi/full/10.1038/s44321-024-00117-y

作者:iNature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EJM:中风治疗新选择!改善患者功能结局,或优于标准治疗

研究证实与标准治疗药物相比,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4.5小时内,给予瑞替普酶治疗可能会有助于功能恢复。

JAHA:中国学者研究---缺血性卒中发作24小时内血压变异性作为功能预后的预测因子

急性缺血性卒中发作24小时内BPV升高与90天的不良预后独立相关,可能是判别不良预后的潜在预测因子。

【综述】缺血性卒中患者心房颤动筛查及相关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笔者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房颤筛查及房颤负荷、房颤标志物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和相关的二级预防等内容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房颤筛查和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预防提供一定帮助。

European Radiology:CTA中“餐巾环”征斑块与急性缺血性卒中之间的相关性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是一种快速成像技术,对患者运动具有优异的稳健性,可以提供颅外和颅内动脉斑块特征的额外信息。

BMJ子刊:王拥军教授团队揭示被忽视的中国患者卒中孟德尔病因

回顾临床表型后,脑卒中单基因原因发生率为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