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管理策略

2019-07-21 王宁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严重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并对全身多个器官产生病理影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王宁教授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严重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并对全身多个器官产生病理影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痉挛(CVS)引起的迟发性脑缺血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CVS改变。CVS后脑缺血和脑梗死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CVS的直接病理性影响包括导致其供血区域的脑血流量减少,造成迟发性脑缺血(DCI)。

DCI的诊断

(1)目前仍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诊断CVS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有创性且难以重复和实时检查,限制了这一技术作为首选检查手段。(2)高质量的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可用于CVS的筛查。(3)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用于检测CVS的发生,不仅无创,而且可以反复、实时、连续检测,以大脑中动脉检测最为常用。

DCI的治疗

(1)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加脑灌注是DCI确诊后的初始治疗。(2)抗CVS药物治疗是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临床常规措施。(3)对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同时血管成像显示的病灶与症状相符者,若血流动力学疗法和药物治疗不能改善临床症状,可以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对狭窄血管进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和对远端血管进行血管扩张药物的灌注。

作者:王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eurology:浣熊眼不要忽视了眼动脉动脉瘤

73岁,女性。既往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表现为突发头痛和右侧眶周瘀斑。

Stroke: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由此可见,aSAH后12个月幸存者在aSAH后开始接受APD治疗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匹配的人群对照者。这些患者经常同时使用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APA的使用与aSAH后脑损伤的迹象密切相关,如果没有显著的脑损伤迹象,则使用率低。

巨型基底动脉动脉瘤表现为第三脑室占位一例

患者,女,48岁。因“头痛伴下肢乏力2个月”于2017年8月28日入院。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间断发作,伴下肢无力,行走时摔倒,无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无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到当地医院就诊,头部CT提示:第三脑室占位病变。

脑动脉瘤破裂前6例首诊误诊原因分析

女,61岁,因“头颈部疼痛半小时”来院急诊。CT:桥脑斑片状稍低密度影;X射线片:颈椎退行性变。神经内科首诊:不排除后循环缺血和颈椎病,建议查血管彩超和MRI,患者未依从,次日诊断为颈椎病入住骨科,MRI:C3~C4和C4~C5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1周,疼痛缓解出院。38d后,突发意识不清再入院,CT:第四脑室积血,累及第三脑室和双侧脑室,后颅窝高压(图1①b)。DSA:左侧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

Neurosurgery:动脉瘤**栓塞还是夹闭?难道要反转?

随机临床试验的系统性综述显示弹簧圈栓塞破裂动脉瘤的预后优于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因为这些试验,在一些中心逐渐把弹簧圈栓塞术取代了动脉瘤夹闭手术,一些中心或国家也把弹簧圈栓塞作为一线治疗选择。不过,这些试验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研究期间大部分患者未被纳入研究;其次,由于这些试验全球越来越多的医院采取弹簧圈治疗动脉瘤,这会导致许多经验不够丰富的医生(vs 临床试验的医生)进行手术;第三,弹簧圈栓塞辅助工

LVIS支架在PICA起始部、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

夹层动脉瘤累及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起始部、基底动脉,会增加治疗难度和风险。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4月-2017年12月应用LVIS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14例椎动脉PICA起始部夹层动脉瘤和15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栓塞结果依据Raymond分级评估,临床结果依据mRS评分评价。对其围手术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