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的患者:吃完这些药,记得躲着太阳走

2017-04-18 佚名 上海药讯

药物光敏反应是指服用或局部使用某些药物后暴露于日光(主要为紫外线)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比如发红、发痒、发热,甚至出现灼痛、水疱、破溃等,类似于日光性皮炎。

导 语

药物光敏反应是指服用或局部使用某些药物后暴露于日光(主要为紫外线)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比如发红、发痒、发热,甚至出现灼痛、水疱、破溃等,类似于日光性皮炎。

抗菌药物

①喹诺酮类:

主要表现为光毒性反应,喹诺酮类的光过敏反应和药物本身的结构有关,其引起光毒性反应的作用强弱顺序为:司帕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托舒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但是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对紫外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在治疗条件下不存在光毒性。总之,服喹诺酮类抗菌药必需避免暴晒,另晚间应用可以减少此类不良反应。

②四环素类:

临床表现为光毒性反应,主要表现晒伤样反应,另外有扁平苔藓样反应、假卟啉症、光照性甲脱离表现,系由服药后药物汇集于皮肤真皮内层所致。早期以手足、口鼻出现刺麻等异常感觉为主,继之在裸露部位出现红斑、皮肤色素沉着,偶见大疱。引起光过敏反应的药物有金霉素、土霉素、米诺环素、美他环素、多西环素、地美环素。其中以后两者最易发生光过敏反应。

③磺胺类:

临床表现为光毒性反应。主要有复方磺胺甲恶唑、柳氮磺吡啶、磺胺嘧啶、对氨基苯磺酰胺及磺胺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氨苯砜与磺胺药有交叉过敏,也可引起光敏性皮炎。

④抗真菌药:

灰黄霉素可引起严重的光毒性反应,引起尿、肝卟啉病,并可诱发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加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此外还有酮康唑、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近年来相继有特比萘芬诱发SCLE的报道,分析可能与其诱导光过敏反应有关。

⑤其它抗生素

氯霉素、氨基糖苷类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抗结核药(如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钠),均有引起光毒性反应的报道。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引起光过敏反应的有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扶他林)、布洛芬(芬必得)、氯诺昔康、保泰松、萘普生、吡罗昔康、酮洛芬,美洛昔康等,可表现为光毒性或光变应性反应。

利尿剂

呋塞米(速尿)、螺内酯(安体舒通)、氨苯蝶啶等可有光过敏反应,皮肤损害的形态多种多样,而报道最多的是氢氯噻嗪(双克),可引起光毒、光变态、红斑狼疮样反应。

血管药物

引起光过敏反应的有胺碘酮、奎尼丁、硝苯地平、尼莫地平、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吲达帕胺、心得安、氯沙坦、缬沙坦等。对于长期服用胺碘酮的病人,有超过50%的患者可在曝光区出现蓝灰色色素沉着。

降血糖药

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等磺脲类降糖药可引起光变应性、扁平苔藓样变、假卟啉症反应。

消化系统药物

引起光过敏反应的有雷尼替丁、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

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吩噻嗪类)

盐酸多塞平、氯丙嗪、奋乃静、艾司唑仑(舒乐安定)等,涉及光毒性及光变应性反应,氯丙嗪可以产生蓝灰色色素沉着。

抗组胺药

偶可引起光过敏反应的有氯苯那敏(扑尔敏)、赛庚啶、色甘酸钠、苯海拉明、氯雷他定(开瑞坦)等。

避孕药

含雌激素、黄体酮的口服避孕药引起的光过敏反应相继有报道。

抗肿瘤药

甲氨蝶呤、氟尿嘧啶(5-FU)等对光较敏感,服用后易出现光敏感性皮炎。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Sci Transl Med:这款药物或能提高胰腺癌治疗效果

在最近一期的《科学》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中,一项关于胰腺癌的研究登上了封面。这项重磅研究表明,一种药物能够干扰肿瘤细胞外基质的结构,从而提高化疗等标准疗法的效果。谈到胰腺癌,许多人都不会陌生。被称为“癌症之王”的它以难治而闻名,据美国癌症学会的统计,它在术后的5年生存率只有16%。多年的研究发现,胰腺癌难治的一大原因在于它表面的致密基质。它就像是一层

罗氏肺癌靶向药再传喜讯,有望成一线疗法

4月,罗氏(Roche)公司迎来了多项临床进展。一周前,其肺癌靶向药Alecensa(alectinib)在一项3期临床试验中疗效显著优于化疗。今日,罗氏宣布,在另一项3期临床试验中,alectinib作为一线疗法,显著延长了晚期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Sci Rep:治疗帕金森病:10种药物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比较

帕金森氏病(PD)是一种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长期疾病。2017年4月,发表在《Sci Rep.》的一项网络Meta分析旨在确定目前用于PD治疗的现有药物的相对有效性。该研究对10种药物的有效性和耐受性进行比较。

Nature:基因缺失为药物研发开路

基因缺失可以为基因如何产生作用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也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在巴基斯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10503名成年人开展了关于心脏方面试验,其中1843名参与者至少有一种基因,两份拷贝都存在缺失,近日研究者将报告结果在线发表在Nature上。

Nature:一种新型基因药物在多类型小鼠模型上获得成功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一项临床前研究表明,一种人工合成药物可治疗渐冻症(ALS)和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CA2)。这两个新发现被同时发表在4月12日的《Nature》杂志。在小鼠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用于治疗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SCA2)的基因药物,也可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

Science:能给特定细胞递送药物的新技术

近期Science上报道了由美国杜克大学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出来的一种新方法——DART。这种方法可以将药物运送给大脑中特定类型的神经元,从而为研究神经系统疾病提供前所未有的能力,同时也有望更有针对性地治疗这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