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再次证实,做更好的癌症免疫疗法,这个分子很重要

2017-04-30 佚名 生物探索

目前,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破解耐药性之谜、扩大这类疗法的应用范围是很多科学家团队正在积极解决的问题。最新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γ(IFN- γ)在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切断了肿瘤的血液供应。这一成果为如何改善T细胞疗法用于实体瘤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

近几年,T细胞免疫疗法给癌症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希望。这类疗法在血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然而,实体瘤治疗依然是一个主要的挑战。4月26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题为“Tumour ischaemia by interferon-γ resembles physiological blood vessel regression”的研究发现,由T细胞产生的信号分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 )在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切断了肿瘤的血液供应。

免疫系统是机体对抗疾病最有力的武器。那么,假使能够利用免疫系统治疗癌症将会怎样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为实现这类疗法而努力,例如,借助一种称为T细胞的免疫细胞研发抗癌疗法。目前,利用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血癌已经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成功。然而,这类疗法在应对实体瘤方面却没那么有效。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在这篇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中,来自Max Delbrück分子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们调查了T细胞信号分子是如何影响肿瘤环境的,包括结缔组织以及血管

事实上,T细胞不仅会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也会产生IFN-γ。然而,直到现在,关于IFN-γ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依然知之甚少。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Thomas Kammert?ns博士说:“先前,我们知道IFN-γ是通过肿瘤微环境来攻击癌细胞。现在,我们想要弄清楚,这类信号分子具体靶向哪些细胞。”

A microscopic image of blood vessels of the same tumor, before (left) and after be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FN-γ (right). Cells of the blood vessels are pictured in red. IFN-γ causes blood vessels to retreat.

靶向血管细胞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特殊的转基因小鼠模型。这类小鼠只有血管细胞容易受IFN-γ的影响。

在这个小鼠模型中,IFN-γ“修剪”(pruned back)了肿瘤的血管,因此,关闭了氧气和营养供给,从而杀死肿瘤。研究人员在活体小鼠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这一过程的细节。他们发现,只有血管细胞响应这一信号分子。当研究人员用IFN-γ靶向其它类型的细胞,肿瘤会继续生长。

这些发现为IFN-γ分子强大的性能提供了很好的解释。Kammert?ns说:“IFN-γ是T细胞‘军械库’中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优化T细胞疗法

这一研究成果为科学家们如何改善T细胞疗法用于实体瘤治疗提供了线索。该研究的通讯作者Thomas Blankenstein教授解释道:“我们想要弄清楚,T细胞究竟是如何靶向肿瘤的。破坏肿瘤的‘基础设施’可能比杀死单个癌细胞更有效。”

此外,Kammert?ns表示,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并不仅局限于肿瘤治疗。有趣的是,IFN-γ消除实体瘤所用到的机制与发育过程中血管的生理退化类似。IFN-γ可能会影响中风或心脏病发作后新生血管的形成。

1篇Cell、1篇NEJM!IFN-γ重要性多次被证实

关于IFN-γ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重要性,去年科学家们先后在NEJM以及Cell杂志上发表了两篇关键的文章。这两篇论文都揭示了为什么有些患者对免疫疗法(PD-1抗体、CTLA-4抗体)不能作出很好的响应。

发表在NEJM上题为“Unmasking PD-1 Resistance by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的研究利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发现,PD-1抗体pembrolizumab耐药性背后的机制也与IFN-γ相关。研究检测到的遗传变异与两个信号通路有关。其中一个通路的改变导致肿瘤细胞缺乏对IFN-γ的响应,涉及了JAK1和JAK2编码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体外研究表明,JAK突变使得肿瘤细胞完全失去了对IFN-γ的敏感性。

发表在Cell杂志上题为“Loss of IFN-γ Pathway Genes in Tumor Cells as a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to Anti-CTLA-4 Therapy”的研究也证实,黑色素瘤依靠IFN-γ通路中的基因突变来抵抗CTLA-4抗体的治疗。免疫疗法先驱James P.Allison是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其妻子Padmanee Sharma博士是通讯作者。

James Allison 与 Padmanee Sharma

Sharma和同事先前的研究表明,ipilimumab治疗能够导致T细胞产生的IFN-γ增加,因此,研究小组提出一个假设,即肿瘤细胞IFN-γ通路缺陷可能会抵抗ipilimumab的治疗。

通过分析用ipilimumab治疗的16名黑色素瘤患者(4名患者响应ipilimumab治疗,其他12名患者未有响应)肿瘤中的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数据,他们发现,无响应患者的IFN-γ通路基因中平均有15.33个突变。此外,12名无响应患者中,9人被检测出拷贝数变化。最重要的变化包括两个IFN-γ受体(IFNGR1和IFNGR2)和两个重要下游基因(IRF-1和JAK2)的基因组缺失。此外,两个已知的IFN-γ通路抑制剂(SOCS1和PIAS4)被“放大(amplified)”了。

研究人员利用细胞和小鼠模型研究对这一发现进行了验证。在易受IFN-γ攻击的黑素瘤细胞系中,敲除IFNGR1能够让肿瘤细胞继续生长,甚至在IFN-γ存在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使用了相同的细胞系,并且用ipilimumab对小鼠进行治疗,结果发现,拥有完整IFN-γ受体的24只小鼠中,只有4只发展成了癌症;而敲除IFN-γ受体的25只小鼠中,有12只发展成了癌症。

此外,所有未经治疗的小鼠随着肿瘤生长最终死亡,拥有完整IFN-γ受体并接受ipilimumab治疗的小鼠有80%存活下来,敲除IFN-γ受体并接受ipilimumab治疗的小鼠约有一半存活下来。

小结

目前,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破解耐药性之谜,扩大这类疗法的应用范围是很多科学家团队正在积极解决的问题。小编曾在《一年25个里程碑!免疫疗法“战胜”癌症,靠的是实力》一文中汇总过去年相关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今年,很多研究小组也有了新的发现。3月和4月先后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的两篇论文证实了CD28分子以及SLAMF7分子对癌症免疫疗法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关键分子作用的揭示有望帮助这类革命性的疗法帮助更多的患者。

原始出处:

Thomas Kammertoens,Christian Friese,Ainhoa Arina, et al. Extended Data Figure 6: Induction of IFNγ–GFP fusion protein induces regression of established J558LIFNγ–GFP-IND tumours and blood vessels. Nature (2017) doi:10.1038/nature22311.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1. 2017-05-04 doctorJiangchao

    有道理。

    0

  2. 2017-05-03 138****1711

    谢谢分享,学习了!

    0

  3. 2017-05-02 Jin Chou

    关键分子实在是太多了!

    0

相关资讯

Nature:科学,谎言与实验录像——如果所有论文都用视频记录实验

在 Timothy D. Clark 看来,有太多研究者在伪造或篡改数据,只有加强对证据的要求才能杜绝这些行为。今年一月,美国物理学家 Darin Kinion 因科研诈骗入狱服刑。他接受了用于量子计算研究的经费,但并没有开展自己声称要做的工作,而是伪造出了研究数据。科学家们总觉得这样明目张胆的学术造假事件极少,但我个人就见证过数起严重的学术不端事件,从大规模数据操纵到彻底伪造不一而足。绝大多数学

Nature一周论文导读

神经生物学Neuroscience脊椎动物祖先电感知的分子基础Nicholas W. Bellono, Duncan B. Leitch & David Julius.Molecular basis of ancestral vertebrate electroreception. Europe PMC板鳃类鱼具有特化的电感受器官,在电场中能探测到

Nature杂志3月必看的亮点研究,你都看了么?

2017年3月30日讯 /生物谷BIOON /——一转眼3月即将结束,那么3月Nature有什么亮点研究呢?下面小编为大家盘点了本月Nature杂志的亮点文章,以飨读者。【1】Nature:重磅!发现CD4 T细胞HIV病毒库的标志物---CD32adoi:10.1038/nature21710.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法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方法能够在服用抗HIV药物的人体内精确地找到给人类免

Nature:浙大百人学者全新发表文章 解开二十年谜题

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浙江大学,由张海涛(Haitao Zhang)研究员,Wei Liu以及Vadim Cherezov等人领导的研究组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selectivity and diversity in angiotensin II receptors”的文章,利用一种称为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ray free electron laser,XFEL

Nature:特殊不饱和脂肪酸让动物活更久

在人们的印象里,瘦子似乎更健康,他们也应该比胖子活得更久一些。但是,日前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给出了一个意外的结果。在以线虫(C. elegans)为模型的实验中,一些在肠道中积累单不饱和脂肪,体型更肥硕的线虫比那些体型更苗条的同类活得更长。这是怎么回事呢?在这项研究中,斯坦福的研究人员最初的目标是用线虫为模型来分析DNA在表观遗传

Nature:一种新型基因药物在多类型小鼠模型上获得成功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一项临床前研究表明,一种人工合成药物可治疗渐冻症(ALS)和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CA2)。这两个新发现被同时发表在4月12日的《Nature》杂志。在小鼠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用于治疗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2 ,SCA2)的基因药物,也可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