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回盲部溃疡、肛瘘合并骶髂关节炎1例

2013-07-27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倩 陈宁 王智峰 刘玉兰 中国医学论坛报

         病历简介   Step 1 病历简介   主诉 38岁男性,主因“便血6年,肛周分泌物1年,发现回盲部溃疡9个月”入院。   现病史 患者6年前间断便中带少量鲜血,血与大便不混合,大便成形,结肠镜检查结果提示:

 便血、回盲部溃疡、肛瘘合并骶髂关节炎1例   便血、回盲部溃疡、肛瘘合并骶髂关节炎1例

 

  病历简介

  Step 1 病历简介

  主诉 38岁男性,主因“便血6年,肛周分泌物1年,发现回盲部溃疡9个月”入院。

  现病史 患者6年前间断便中带少量鲜血,血与大便不混合,大便成形,结肠镜检查结果提示:直肠溃疡、结肠盲端黏膜隆起及多发息肉,未特殊治疗。

  1年前,患者出现肛周分泌物增多。9个月前结肠镜复查结果(图1):回肠末端及回盲瓣多发溃疡,病理提示为黏膜慢性炎,抗酸染色阴性。

  发病以来,患者便中无脓或黏液,无长期低热、盗汗、消瘦,无皮疹、口腔溃疡、四肢关节痛、视物模糊、视力下降。

  既往史 1年前,患者因下腰痛就诊于风湿免疫科,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不规律服用柳氮磺吡啶(750 mg,tid)及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已自行停药3个月。

  Step 2 入院后检查

  入院查体 心肺查体无异常;腹壁柔软,肝脾未及,未触及包块,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4次/分;肛门指诊10点钟触及斜行向内条索状物,考虑为肛瘘。

  入院后检查 便潜血试验弱阳性,便找抗酸杆菌阴性。血结核杆菌抗体、结核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阴性。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皮试(PPD)阳性。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正常。类风湿因子(RF)、白细胞抗原(HLA)-B27、抗核抗体(ANA) 、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干燥综合征A(SSA)抗体、抗干燥综合征B(SSB)抗体、抗史密斯抗体(Sm)、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核糖核蛋白(RNP)阴性。

  骶髂关节正位片:双侧骶髂关节硬化,髂侧为著,关节面模糊、毛糙,关节间隙不均匀变窄,双侧骶髂关节符合强直性脊柱炎。

  腹部CT:脂肪肝。

  Step 3 进一步检查

  胃部检查 胃镜(图2A):① 反流性食管炎,C级;② 慢性胃炎;③ 十二指肠球部炎。病理:胃窦炎症++,淋巴滤泡形成。胃角及近胃角胃窦痘疹炎症++,颈增+,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幽门螺杆菌(-)。

  肠道检查 结肠镜(图2B):① 直肠黏膜呈炎性改变;② 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及乙状结肠局部糜烂;③ 盲肠底部局部黏膜稍隆起发红;④ 阑尾口隆起发红合并脓性分泌物;⑤ 升结肠憩室。病理:黏膜慢性炎,其中阑尾口隆起、直肠部分呈腺瘤样增生,直肠处淋巴组织增生。抗酸染色阴性。

  胶囊内镜(图2C):小肠多发黏膜糜烂。

  Step 4 诊断与治疗

  风湿免疫科会诊 患者间断下腰部疼痛,NSAID治疗有效;类风湿因子阴性;骶髂关节片示双侧骶髂关节硬化,髂侧为著,关节面模糊,关节面不均匀变窄。考虑为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建议继续口服柳氮磺吡啶(750 mg,tid)。

  诊断 炎性肠病-克罗恩病?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治疗 柳氮磺吡啶(1 g,tid)、雷贝拉唑(10 mg,bid)、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630 mg ,tid)口服,柳氮磺吡啶(500 mg,q12 h)肛塞。

  病例分析及点评

  患者主要表现为便中带血、肛瘘,肠镜提示直肠、回肠末端、回盲瓣溃疡,阑尾口脓性分泌物,考虑炎性肠病诊断明确。但患者腹部CT未见透壁全层病变,肠镜下未见裂隙样溃疡,病理未见非干酪样肉芽肿,故克罗恩病诊断证据不足,考虑诊断炎性肠病未定型。

  患者无结核病史及密切接触史,无低热、盗汗、消瘦,结核抗体、T-SPOT均为阴性,胸片未见陈旧结核病灶,ESR、CRP均正常,未经抗结核治疗回盲部肠道病变缓解,故考虑肠结核可能性不大。

  患者病程较长,病情进展缓慢,无持续发热、贫血等表现,无浅表及腹腔淋巴结肿大,结合肠镜病理考虑淋巴瘤可能性不大。

  患者无反复发作的口腔及外阴溃疡,针刺反应阴性,无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故考虑白塞病可能性不大。

  此外,患者便中带血且有NSAID用药史,须警惕NSAID相关肠道黏膜损害;但患者便血已有6年,NSAID用药史仅1年,晚于便血,且NSAID停药3个月后仍有便中带血,故考虑除外NSAID致消化道出血。排除以上疾病后,考虑患者炎性肠病诊断明确,克罗恩病可能性大。

  克罗恩病与强直性脊柱炎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是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其中包括强直性脊柱炎、赖特综合征等。约5%~1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病程中发展为炎性肠病;六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接受肠镜检查时,有显微镜下肠道炎症表现,但无消化道不适症状。

  有研究指出,强直性脊柱炎的慢性肠道炎症是克罗恩病的早期阶段。因此,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尽可能完善肠镜检查,早期发现肠道病变。另有研究发现,2.6%的溃疡性结肠炎和6%的克罗恩病患者合并强直性脊柱炎。14%~46%的炎性肠病患者有骶髂关节炎影像学表现,但无关节不适。目前强直性脊柱炎与炎性肠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无定论,本患者考虑克罗恩病合并强直性脊柱炎。

  克罗恩病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克罗恩病时,关节症状与肠道病变活动度平行,肠道病变正常的强直性脊柱炎更容易获得病情缓解,是预后较好的标志。

  控制肠道病变可间接诱导关节病变缓解。2007年美国胃肠病学会关于生物制剂治疗炎性肠病的共识中指出,炎性肠病合并脊柱关节病时,英夫利西单抗推荐级别为A级。

  此外,柳氮磺吡啶也是可供考虑应用的药物之一,对结肠轻中度克罗恩病诱导缓解有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外周关节疼痛有效;但对强直性脊柱炎中轴骨疼痛和功能恢复无效。

  自身免疫病合并食管动力障碍

  本患者仅38岁,但反流性食管炎较严重,应考虑免疫病相关食管动力障碍所致反流。报告显示,81%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明显降低,抗胃食管反流屏障作用大为减弱。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能存在食管中远端平滑肌萎缩变性,中远端收缩波峰值明显减低。对此类反流性食管炎单独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效果不佳,控制原发病后反流明显好转。

  ■ 小结

  此例克罗恩病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病例引起笔者的重视和思考,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尽可能完善肠镜检查;对炎性肠病患者也应完善HLA-B27、骶髂关节片,全面评估病情。治疗方面应将肠道和关节病变综合考虑,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倩 陈宁 王智峰 刘玉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