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口服抗凝药在高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应用

2018-03-08 国际循环编辑部 国际循环

采用口服抗凝药(OACs)进行卒中预防是心房颤动(AF)患者管理的基石,但目前有关OACs在年龄≥90岁的AF患者中的应用数据有限。Circulation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年龄≥90岁AF患者OAC治疗后的缺血性卒中及颅内出血(ICH)风险及净临床获益(NCB)进行了观察。

采用口服抗凝药(OACs)进行卒中预防是心房颤动(AF)患者管理的基石,但目前有关OACs在年龄≥90岁的AF患者中的应用数据有限。Circulation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年龄≥90岁AF患者OAC治疗后的缺血性卒中及颅内出血(ICH)风险及净临床获益(NCB)进行了观察。

研究对中国台湾国民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中1996~2011年,年龄≥90岁、未行抗栓治疗的11 064例AF患者和14 658例非AF患者进行分析,比较其缺血性卒中及ICH风险。此外,研究还将数据库中15 756例AF患者分为未治疗、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及接受华法林治疗三组,分析并比较卒中及ICH风险。另外,研究还对2012~2015年接受华法林及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药(NOACs)治疗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和ICH风险进行比较。

死亡率竞争风险分析显示,与非AF患者相比,AF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及ICH的风险增加(发生率5.75%vs.3.00%,HR=1.93,95%CI:1.74~2.14和发生率0.97%vs.0.54%,HR=0.85,95%CI:0.66~1.09)。对AF患者的分析显示,与不治疗相比,华法林的应用可降低卒中风险(竞争风险模型分析所示HR值=0.69,95%CI:0.49~0.96),但对ICH风险的影响无差异。

此外,研究发现,与未行抗栓治疗或抗血小板药物相比,华法林可带来NCB。进一步倾向评分匹配分析的结果与上述结果相一致。另外,分析发现,与华法林相比,NOACs可降低ICH风险(HR=0.32,95%CI:0.10~0.97),但对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影响无差异。

上述结果提示,对于年龄≥90岁的高龄老年AF患者,华法林的应用有助于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带来NCB。与华法林相比,NOACs则有助于降低ICH风险。因此,NOACs是高龄老年患者采用OACs行血栓预防的更佳选择。

原始出处:
Tze-Fan Chao, Chia-Jen Liu, Yenn-Jiang Lin, et al. Oral Anticoagulation in Very Elderly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Circulation. Feb 28, 2018

作者: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8)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Eur Heart J: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可减少痴呆!

由此可见,没有接受口服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发生痴呆的风险更高。这表明房颤患者早期开始抗凝治疗在保持认知功能上很有价值。

Int J Cardiol: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直接口服抗凝药疗效如何?

2017年12月,发表在《Int J Cardiol》的一项研究调查了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房颤(AF)患者使用直接口服抗凝药(NOACs)进行抗凝的疗效。

疗效相当,更少出血风险,达比加群酯新适应证在中国获批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已批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泰毕全(通用名:达比加群酯)新适应证: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或肺栓塞(PE)以及预防相关死亡;预防复发性DVT和/或PE以及相关死亡。

AHA2017:RE-DUAL PCI亚组分析: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更安全有效

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年会,在抗栓late-breaking重磅研究专题中,RE-DUAL PCI主要研究者之一、瑞典乌普萨拉大学Jonas Oldgren教授报道了最新亚组分析结果。

JACC:口服抗凝药的出血管理专家共识

近日,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发布了接受口服抗凝药(OAC)治疗的患者出血管理决策路径之专家共识。

JAMA Cardiol:直接口服抗凝药用于ACS二级预防

目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应用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进行二级预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不清楚。近期,JAMA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