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诺奖得主薛其坤,曾是两次考研不中的“学渣”...

2016-12-06 大美新临沂,整理自青春山东、青记、冰点周刊、来点科学、观察者网 大美新临沂,整理自青春山东、青记、冰点周

“未来科学大奖”是个什么奖?  今年1月17日,在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的宣布仪式上,杨振宁先生宣布大奖的成立。首届未来科学大奖设置了“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个奖项。据介绍,未来科学大奖的参选工作成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主要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完成。完成者不限国籍。这是一次科学界和商业圈联袂设立的民间科学奖项,被期冀或将成为“中国的

“未来科学大奖”是个什么奖?

  
今年1月17日,在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的宣布仪式上,杨振宁先生宣布大奖的成立。首届未来科学大奖设置了“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个奖项。

据介绍,未来科学大奖的参选工作成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主要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完成。完成者不限国籍。

这是一次科学界和商业圈联袂设立的民间科学奖项,被期冀或将成为“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每人将获得100万美元奖金。这个金额不仅高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500万人民币,还可以比肩诺奖奖金。

具体的对比是这样的↓↓↓

莫言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奖金约114万美元;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到了一半奖金,约46万美元(诺奖奖金缩水后,总奖金约92万美元,屠呦呦得到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薛其坤为什么获奖?

下面是获奖介绍,小编觉得大部分人都看不懂。不服?你来挑战一下

薛其坤教授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在对奇特量子现象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分子束外延生长是一种先进的薄膜生长方法,能在材料衬底上一层一层地生长单晶薄膜。

他和合作者制备了多种高质量的单晶薄膜材料,这使他们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在钛酸锶衬底上的单层铁硒高温超导现象。这两个发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激发出更多的相关研究活动,有望进一步提升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超导的临界温度,从而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别慌,小编来告诉你“量子霍尔效应”到底是个啥
  
说起“量子霍尔效应”,就必须从霍尔效应说起。 “霍尔效应”是电磁效应的一种。

1879年,美国物理学家霍尔发现了“霍尔效应”( 当电流垂直于外磁场通过导体时,在导体的平行于磁场和电流方向的两个端面之间会出现电势差)。

 
  
那么“量子霍尔效应”,是个什么东西呢?

简单来说,正常状态下的电子运动就像农贸市场的人群一样杂乱无章,会造成发热,这是目前晶体管发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处于量子霍尔态的电子则好像置身在一条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一样,按照规则,有序进行,不再像农贸市场的运动那么杂乱。也就是说,量子霍尔效应能解决电子碰撞发热的问题。
  
那这效应到底有什么用?

实现量子霍尔效应,让肉眼都看不到的电子规律地运动,需要极强的磁场:至少得是一个一人高, 冰箱一般大小的设备。运作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极其昂贵,这使得量子霍尔效应很难得到应用。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意义就在于,可以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场,由于材料本身的自发磁化(即材料本身具有磁性)而产生的。

也就是说,这项研究成果将推动新一代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可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进程。比如:

超级计算机将有可能成为iPad大小的掌上笔记本,智能手机内存也许会超过目前最先进产品的上千倍,除了超长待机时间,还将拥有当代人无法想象的快速。
  
磁性拓扑绝缘体,是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理想系统。因此,寻找这种材料也就成了关键。在进行实验的4年中,他的团队先后尝试了1000多个拓扑绝缘体样品。

而这用于实验的拓扑绝缘体样品是以“原子”为单位的:在100万个原子中,只能有一个杂质原子。这1000多个不到小拇指指甲盖大小的特殊实验材料,都需要在超真空环境中慢慢长出来。它们的厚度得是5纳米,高1纳米或是低1纳米都不行。

来听薛其坤教授的说明

这一成果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称之为“诺贝尔奖级”的科研成果,也是世界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

被美国《科学》杂志评审评价为:“结束了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年的探寻,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做出这一成果的是地地道道的临沂人。薛其坤从小在临沂蒙阴农村长大,他的英语口语曾被戏称为shandonglish。而视频里面带着临沂口音的普通话,让人倍感亲切。

  
小时候没人管啊很自由。那时在农村的小学,农忙放假,作业很少,家长哪有功夫管你!那时候小学教育不是很正规。但是,传统的伦理道德,让我们不知不觉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

小时候,母亲得到了一条珍贵的牛肉,舍不得吃,一定要等着出外上学的孩子回家,才把已经风干的牛肉慢慢在水里浸开,包了饺子吃。

很多年以后,这个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农村孩子还记得,年少时第一次进县城,如何被那里的繁华震惊。他对家乡记者描述说,那心情就像临沂人的一句笑谈, “蒙阴就像是北京一样,是个大地方”。
  
从蒙阴一中高中毕业,薛其坤考入山东大学光学系,然后分到曲师大物理系,再考到中科院物理所,后来到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留学。

这个光鲜的履历背后其实是一个大写的尴尬。他曾经在功成名就后的讲座中,将毕业后经历概括为,“两年考研失败,七年读研坎坷,八年留学苦乐,九年创业喜悦。 ”当然,这浓缩的寥寥几句概括远不足以描述他成长路上的精彩。

关于两年考研失败,有这么一个版本:1984年,考研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两年后,报考中科院物理所,这次物理只考了39分。虽然深受打击,但他依然坚持,第三次考研,终于考上了中科院物理所。考研屡败屡战,读研也颇为曲折,他花了7年时间才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

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

  
直到1992年6月,薛其坤才迎来转机,导师陆华把他送到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希望能通过联合培养弥补国内设备条件方面的不足。

让薛其坤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科研路上考验才刚刚开始。导师樱井利夫要求他们:一周工作6天,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准时到达实验室。薛其坤对那段岁月记忆犹新, “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有的时候困得坐在马桶上都能睡着。”

起初,语言的不通、严苛的作息,让薛其坤感觉异常孤单,跟家人通电话,几乎要落泪。

正在上幼儿园的儿子接到爸爸的电话,常常会给他背刚刚学到的课文: “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稚嫩的童音,让薛其坤振作起来,他要对得起家人,对得起祖国。他咬牙坚持,实在疲倦了,还曾经躲进厕所里眯一会儿。

“7-11”


在日本留学期间养成的“7-11”(早上7点进实验室工作,一直干到晚上11点)的习惯被薛其坤一直延续下来。这种勤奋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后来虽然陆续评了院士、当了清华副校长,但只要在学校里,都是每天工作到十一二点回去休息。

在就任清华教授之后的一次采访中,他对记者介绍说,自己的团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共同的志向。谁知对方问他:您的团队成员有什么共同爱好吗?

这位团队老大思索了片刻之后说:吃饭、睡觉、做研究。如今,“7-11教授”的名声比“院士”更响亮。曾有学生对薛院士提问:“您是否有志为中国赢得诺贝尔奖?”

“没有想过。”静静地想了一会后,他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我认为一个不想得诺奖的科学家不是好科学家。”学生不依不饶。但薛其坤就是没有这样的想法:“我在做科研时,没想过这个问题”。

作者:大美新临沂,整理自青春山东、青记、冰点周刊、来点科学、观察者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8)
#插入话题
  1. 2017-05-08 1e0fb239m90(暂无匿称)

    要学习!加油!

    0

  2. 2016-12-08 蓬莱阁

    国之希望

    0

  3. 2016-12-07 马里奥8433

    优秀人才 年轻学者需要更多支持 但是太少了

    0

  4. 2016-12-07 小树

    学习的榜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