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S:小儿急性髂股动脉血栓形成抗栓治疗的自然病程

2020-10-29 《门诊》杂志 门诊新视野

急性髂股动脉血栓形成(IFAT)可发生在危重新生儿和婴儿中,这些患儿需要动脉留置针进行监护或因心导管术造成的结果。指南建议使用抗凝治疗,但支持最佳治疗时间和超声(US)监测作用的证据有限。本研究[1]

急性髂股动脉血栓形成(IFAT)可发生在危重新生儿和婴儿中,这些患儿需要动脉留置针进行监护或因心导管术造成的结果。指南建议使用抗凝治疗,但支持最佳治疗时间和超声(US)监测作用的证据有限。本研究[1]的目的在于描述血栓溶解动力学,并确定合适的抗凝时间和监测间隔。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1年至2019年期间患有急性IFAT的儿童。回顾了医疗记录和血管实验室的研究。纳入US监测≥1次的患者。研究者将血栓的溶解定义为经超声检查证实腔内无物质回声。采用Kaplan~Meier(KM)分析评估血栓的溶解时间。

研究结果

50例患者的54条肢体被确诊为急性IFAT。中位年龄9.9周(IQR:3.1~21.7),中位体重4.2 kg(IQR:3.3~5.5)。急性IFAT患者的肢体(65%)大部分表现为足部多普勒超声减弱,多见于心导管术后(55%)。48条(89%)肢体动脉完全闭塞,其中48%在踝关节以下未见血流。每条肢体接受US的中位次数为3(范围:2~7),61%的肢体在诊断后7天内进行了US监测。抗凝治疗后,有33%和64%疗的患者,预计分别在14天和30天内血栓完全溶解。9例(17%)患者未接受抗凝治疗,其中仅2例患者IFAT溶解。诊断时,一名患者因抗凝禁忌症接受了开放性血栓切除术,另一名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没有组织丢失或截肢的病例。

总 结

对IFAT进行抗凝治疗获得了成功的短期疗效。根据观察到的溶解率,应在开始抗凝治疗后每隔两周监测一次。当使用抗凝治疗时,每两周就有1/3的患者有望溶解血栓。

原始出处:

Joel L. Ramirez, Christina Kuhrau, Bian Wu, et al. Natural History of Acute Pediatric Ilio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 Treated with Antithrombotic Therapy.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2020. DOI: https://doi.org/10.1016/j.jvs.

作者:《门诊》杂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 Thromb Haemost:严重COVID‐19患者抗凝治疗与死亡率降低有关

符合SIC标准或D-二聚体明显升高的严重COVID‐19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为主的抗凝治疗可获得较好预后。

J Thromb Haemost: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白细胞介素-6与死亡风险

通过重复进行IL-6测量,持续性全身炎症活性与死亡率相关,而在抗凝治疗的AF患者的其他已知的临床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生物标志物无关。

ESC 2020访谈:马长生:ABC途径让房颤管理更简洁,NOAC广泛应用将推动抗凝治疗率提升

2020 ESC/EACTS心房颤动诊断和管理指南(简称2020 ESC房颤指南)的发布引发一轮报道热潮,国内外众多心血管领域专家对该指南给予了高度关注。

ESC 2020热点解读之房颤PCI患者抗凝治疗进展

房颤相对于冠心病是一种老的疾病,但是在治疗规范上发展非常晚。冠心病PCI合并房颤是我们治疗的一个难点,PCI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需要抗凝治疗。

Blood:抗凝治疗对内脏静脉血栓形成预后的影响

抗凝治疗可在不增加大出血的情况下提高SVT再通率,同时降低血栓进展的风险。

Chest:间质性肺疾病患者抗凝治疗与生存率之间的关联

在IPF和非IPF人群中,抗凝药物都会增加ILD患者死亡或移植的风险。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华法林和DOAC在ILD患者中是否表现出不同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