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eumatology:新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纵向变化

2021-06-27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在SLE病程的初始阶段,即使没有明显的神经精神(NP)症状,扩散系数的增加也反映了WM组织微结构的受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多器官受累,临床表现广泛,包括神经精神综合征(NP)。NP综合征影响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影响疾病结果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SLE病程初始阶段的患者NP受累的风险很高。目前,由于缺乏预测这些并发症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或由于无法将其归因于SLE,无法确定SLE患者以后会发展为NP综合征。缺乏可靠的疗效指标进一步阻碍了对疾病的有效监测和治疗效果的评估。因此,寻找与SLE患者NP参与相关或允许监测疾病进展的结果指标是该领域最重要的未满足需求之一。 Ettore Silvagni等评价了SLE患者不同脑白质(WM)束弥散张量成像(DTI)指标的纵向变化,并评价DTI变化是否与临床特征随时间的变化有关。研究结果发表在Rheumatology杂志。 对17例初治SLE患者(19-55岁)在确诊后24个月内进行基线脑部MRI(1.5T Philips Achieva)评估和至少12个月后再评估。计算了几个正常出现的WM域的分数各向异性、平均扩散系数(MD)、径向扩散系数(RD)和轴向扩散系数。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对DTI指标的纵向变异进行分析。对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8)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Arthritis Rheumatol:I型干扰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中性粒细胞失调和I型干扰素(IFN)轴可导致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日,研究人员评估了I型IFN受体阻断抗体anifrolumab减少中性粒细胞围捕(N

JACC: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长期心血管结局风险和预后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多种心血管结局的长期风险较高且预后不良~

Lancet:3期| Voclosporin显著提高狼疮性肾炎的完全缓解率!

Voclosporin联合MMF和低剂量类固醇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狼疮性肾炎患者,可显著提高其肾脏完全缓解率,而且安全性好

Nat Commun:Tofacitinib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1期临床试验结果

30名受试者以2:1的区间随机接受tofacitinib(5毫克,每天两次)或安慰剂治疗。这项研究的主要结果是tofacitinib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次要结果包括临床反应和机制研究。

Nat Commun:JAK抑制剂托法替尼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通路的失调。

JAHA: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没有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伴有心脏症状的SLE患者冠状血管舒缩异常的患病率很高。与有症状的匹配对照者相比,SLE患者的MFR降低更明显,这不是由常见的心血管因素或动脉粥样硬化负担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