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Hepatol:使用和未使用IFN的慢性丙肝患者HCC早期发生和复发风险竟然相似!

2017-11-28 顾歆纯 环球医学

2017年11月,发表在《J Hepatol》上的一项回顾性评价,考察了使用干扰素(IFN)和未使用IFN治疗对慢性丙肝(CHC)患者肝细胞癌(HCC)早期发生和复发的作用。

2017年11月,发表在《J Hepatol》上的一项回顾性评价,考察了使用干扰素(IFN)和未使用IFN治疗对慢性丙肝(CHC)患者肝细胞癌(HCC)早期发生和复发的作用。

背景&目的:尽管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开发已显着改善了丙肝的治疗,但未使用IFN的治疗是否能与使用IFN的治疗相同地减少肝癌的发生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DAAs治疗的CHC患者中肝细胞癌HCC的发生率和复发率,并识别出抗病毒治疗后HCC进展的生物标记物。

方法:对一个1897名CHC患者的前瞻性数据库进行了一项回顾性评价,其中使用IFN有1145例,未使用IFN治疗有752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对比累积HCC发生率和复发率。采用多变量分析识别出病毒清除后HCC进展的预测因素。

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显示使用IFN或未使用IFN治疗的两组间HCC发生率(p=0.49)和复发率(p=0.54)没有显着差异。在多变量分析中,较高水平的治疗后甲胎蛋白(AFP)或多花紫藤凝集素阳性Mac-2结合蛋白(WFA+M2BP)与病毒清除后HCC发生率和复发率独立相关。仅治疗后WFA+M2BP水平与无严重纤维化患者的HCC发生率和复发率显着相关。在ROC分析中,WFA+M2BP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大于AFP水平。

结论:使用IFN和未使用IFN治疗间的病毒清除后早期HCC发生和复发风险是相似的。治疗后WFA+M2BP水平可能有助于筛选评估未使用IFN治疗后HCC风险的生物标志物。抗病毒治疗后高WFA+M2BP水平的患者必须对HCC进展进行仔细地随访,即使没有严重的纤维化。

原始出处:
Nagata H, Nakagawa M, Asahina Y,et al.Effect of interferon-based and -free therapy on early occurrence and recurr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hronic hepatitis C.J Hepatol. 2017 Nov;67(5):933-939. doi: 10.1016/j.jhep.2017.05.028. Epub 2017 Jun 14.

作者:顾歆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合理制定靶向药物使用顺序,使mCRC患者获益很大化

回顾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肿瘤细胞发生获得性抗-EGFR单抗耐药后,VEGF的表达及释放均上升。因此,既往曾接受抗-EGFR单抗治疗的肿瘤细胞可能对抗-VEGF单抗的治疗更为敏感。那么一线接受化疗联合抗-EGFR单抗治疗的mCRC患者,二线换用含贝伐珠单抗治疗方案会取得更优的疗效表现吗?抑或一线接受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二线换用含抗EGFR单抗方案更优?近年ASCO及ASCO GI上公布的研究探讨了这

Drug Safety:安全相关规定对儿童可待因使用的影响

与可待因相关的潜在的危及不良事件的安全性问题导致了目前政策决定限制其在儿科中的使用。然而,这些药物安全规定是否与可待因使用产生的直接和强烈的影响有相关性,目前仍然存在疑问。

急救药品的作用与副作用,每位医护人员都应该掌握!

急救药品使用率较高,在使用过程中,药品的作用与副作用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