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cleic Acids Res:长非编码RNA在节律基因调控方面的研究成果

2017-04-14 严军 生物帮

2017年3月8日,国际核酸类重要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严军研究组题为“A class of circadian long non-coding RNAs mark enhancers modulating long-range circadian gene regulation”的论文。研

2017年3月8日,国际核酸类重要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严军研究组题为“A class of circadian long non-coding RNAs mark enhancers modulating long-range circadian gene regulation”的论文。研究揭示了一类节律表达的长非编码RNA(lncRNA)标记了基因组上可以介导长程染色质相互作用的增强子,并通过这种相互作用调节了节律基因的表达。范增华和赵蒙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严军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是一种24小时的周期性生理现象,可以通过在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等多种层次上调控基因表达,来调节动物的许多生理与行为过程。lncRNA是一类长于200碱基的非编码RNA,它们具有很强的组织特异性,已被发现在诸如基因组印记、细胞周期,肿瘤发生等多种过程中发挥作用。以往节律基因的调控主要集中在蛋白编码基因,虽有个别节律表达的lncRNA被发现,但缺乏对节律lncRNA的系统性研究;因此在该研究中,严军研究组以小鼠肝脏组织为主要对象,系统地寻找了节律表达的lncRNA并探索了它们的节律调控功能。通过肝脏组织rna-seq,研究者们系统性地拼接注释了肝脏中表达的lncRNA,并筛选出在一昼夜中节律表达的lncRNA。通过分析组蛋白修饰信号标记的增强子区域,发现节律lncRNA显着富集出现在增强子区域,显示出两者的关联,并且这些区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节律转录因子BMAL1和REV-ERBα的结合位点。节律lncRNA在增强子区域的富集不止存在于小鼠肝脏,在小鼠胰腺和大鼠肝脏中都有发现这种关联。这些节律lncRNA与附近基因在一天中的表达有非常相似的节律相位和非常高的相关性。通过比较lncRNA与蛋白编码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发现lncRNA的表达量在细胞核中的富集程度要高于蛋白编码基因(如图A所示),但低于增强子RNA(eRNA)。此外,通过大鼠和小鼠节律转录组的比较分析,发现虽然lncRNA的序列本保守性较低,但节律lncRNA转录的位点仍然是趋向于保守的。研究人员找到一个候选节律lncRNA,命名为lnc-Crot,通过环形染色质构象捕捉技术(4C-seq)发现lnc-Crot所在的这个超级增强子区域与染色质上许多基因有长程相互作用(如图B所示),而这些基因许多都参与代谢过程,且节律峰点富集在与lnc-Crot峰点接近的时间,表明这些相互作用在基因功能和节律表达上的作用。进一步在细胞系中的实验中发现lnc-Crot的增强子介导了结合在其上的转录因子REV-ERBα的调控功能。该研究以组学的手段对节律lncRNA系统性的分析揭示了节律lncRNA标记了一类活跃的增强子,这些增强子通过长程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表达,这种长程相互作用相对稳定,但通过结合在其上的节律转录因子实现对基因的节律调控(图C),这些节律lncRNA的注释也为进一步探索它们在节律中的功能打下了基础。



Nucleic Acids Res:中科院神经所严军研究组发表长非编码RNA在节律基因调控方面的研究成果

(A)荧光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的lnc-Crot和Crot的亚细胞定位。(B)热图显示从4C-seq中得到的5号染色体上和lnc-Crot相互作用的基因在两个时间点之间没有显着差异。(C)工作模型示意图,展示节律lncRNA所标记的增强子通过长程相互作用,介导结合在其上的节律转录因子的功能来发挥节律调控功能。

原始出处:

作者:严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ancer Res:美国揭示脑部基因与肾癌相关

来自佛罗里达梅奥诊所的研究者报告称,一个控制脑部生长和发育的基因与促进最常见肾癌形式的肾透明细胞癌生长显著相关。 本项研究已在《癌症研究》发表,它揭示了NPTX2基因在该种癌症类型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该种癌症类型对化疗有着较强的抵抗作用,患者的五年生存期低于10%。 本研究不仅显示出肾癌状况下NPTX2基因处于活跃状态,也是首次揭示出基因在人类癌症中过度表达。如今,研究者正在研究NPTX2基因是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利用基因调控技术有望攻克棉花“癌症”

棉花黄萎病被称为棉花“癌症”,是我国新疆等地棉花生长最严重的病害,棉花患此病必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传统防治手段几乎不起作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郭惠珊领导的研究组经过8年努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在防治棉花黄萎病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期刊《自然—植物》杂志在线发表。 棉花黄萎病的“罪魁祸首”是大丽轮枝菌。郭惠珊团队在国际上首先揭示了这种真菌进入棉花体内的途径,随

Nature: 揭示缺失DND1蛋白导致不孕不育及生殖母细胞缺陷的原因

在生殖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诱导表达转录后调控因子蛋白DND1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保持生殖细胞分化的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