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庆山:人文关怀应成为从医者职业信仰

2017-08-29 佚名 健康报

对话背景:今年10月,国内心血管领域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将在北京举行,医学人文论坛是会议的一个亮点。今年是医学人文论坛举办的第二年。本期,让我们走近“医学人文论坛”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耿庆山教授,倾听他关于医学人文的探索与思考。

对话背景:今年10月,国内心血管领域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将在北京举行,医学人文论坛是会议的一个亮点。今年是医学人文论坛举办的第二年。本期,让我们走近“医学人文论坛”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耿庆山教授,倾听他关于医学人文的探索与思考。

医生在看病的同时,一定要拿起“人文听诊器”

笔者:当前,医学人文在医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医学院校也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您是如何理解医学人文精神的?

耿庆山:医学与人文是分不开的,医学本来就应该是人文的土壤。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说过:“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我认为这句话可以成为所有医务工作者的职业信条。因为只有你带着人文关怀去行医,才能真正地完成医者的使命,人文关怀应该成为所有从医者的职业信仰。不管在医院的病房,还是在医学院的课堂,或是学术报告的会场,我觉得医学人文都应该是需要强化的理念。

笔者:在医院管理工作之外,作为心内科医生,您觉得临床医生在给患者看病时,该如何贯彻医学人文理念?

耿庆山:在我看来,医生在看病的同时,一定要拿起“人文听诊器”。比如我们心血管内科的医生对于患者,单单做介入、开各种药物固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这并不是完善的、有温度的治疗。因为很多病人会并发精神心理问题,这不仅让病人的精神陷入痛苦中,还影响了心脏病的治疗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适应,多去问问他们的顾虑,观察他们如何去应对疾病。对患者有了足够的了解后,才能给予他们更全面的治疗和照顾。

笔者:近年来,您在医学人文领域做了哪些努力和探索?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

耿庆山:我对心身医学、行为心脏病学的研究比较感兴趣,倡导整体医疗、全程关爱,并希望将这种人文关怀延伸到所有临床领域。我们之前在广东省举办了多次非精神科医生精神心理诊疗技能的免费培训,希望医务人员能在给患者看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时识别出他们的精神心理问题并提出后续的治疗建议,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全人照顾”。

我和团队还编着了《非精神科医生心身疾病诊疗培训教程》,希望与更多的同行分享经验,因为在临床实践中重视对患者心身同治非常重要。

笔者:作为一名老师,您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的?

耿庆山:我在《临床医学导论》课上与刚刚迈入医学院校的年轻医学生探讨医学的社会属性。指导研究生时,也做了一些社会医学的课题。每年的新生入学、新员工入职时,我也常常在他们的第一课上,谈医者的人文关怀与职业信仰,因为我认为这些对年轻医者十分必要,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整个行业的认识。我们还编写了一些医事法、临床医学人文培训相关的书籍,积极去推进医学人文的教育与传播。

最近,我们正在积极筹备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的医学人文论坛。虽然这次会议是专业的心血管疾病学术会,但就是希望能借助这样的平台,向更多的一线医务人员宣扬医学人文理念,呼唤医学职业精神。

医学人文教育绝非独白,而是对话

笔者:您觉得医学人文教育有什么现实意义?

耿庆山:给医护人员讲文学艺术,探讨人文精神,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紧张的职业生活中得到放松,更能驱使他们逐渐建立起富于人文情怀的温暖的医院,这样最终受益的便是患者。

笔者:您所在的医院是如何进行医学人文建设的?

耿庆山:“白求恩学堂”是我们医院的一个特色项目,是在2015年4月开办的,每周四下午开讲。我们创办这个班的核心目标,就是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树立职业信仰。第一堂课是我讲的,主题是《如何当好中层领导》,与大家一起讨论如何锤炼内德修养、协调人际关系、把握成功机会和提升人生境界等等。

现在,“白求恩学堂”已经开讲了90余期,从医患沟通、人际关系,到心理调适、时间管理、文学艺术、法律法规、医院管理、学科发展、健康传播等等都涵盖在内。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都来讲学过,美国杜克大学教授蒋蔚做报告并临床带教示范。今后我们还会请更多领域的专家加入进来,来完善我们的课程。

笔者:您觉得做医学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如何让这种教育真正深入人心?

耿庆山:医学人文教育绝非独白,而是对话,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当今医学人文教育的弊端就是传统的老师讲、学员听的讲课模式,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互动,而讲课内容很多时候也过于侧重理论,缺少案例,形式单一,导致大家对医学人文的学习积极性不足。我们意识到这些问题后,在“白求恩学堂”的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比如每次报告人讲完后,都设置现场讨论环节,充分互动。我们还举办室内乐欣赏会,切实让医务人员欣赏艺术之美,让他们全身心放松。

我们组织过出境学习归国人员报告会、援藏援疆医疗队凯旋诗歌朗诵会、援外专家访谈等,大家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人文体会。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唯一不讲的就是医学技术,技术之外的都可以畅所欲言,而且是大家一起聊。这是我对“白求恩学堂”的期望和要求。现在,全院医务人员对学堂的热情逐渐升温,之前需要去主动宣传,现在每次课都座无虚席,甚至外院也有医生护士特意过来听讲。

除了对话,我认为医学人文教育与传播一定是承载着医学的温度、希望与爱的,这样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整个医院都浸润在浓厚的人文氛围里,大家才会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4)
#插入话题
  1. 2017-08-31 三生有幸9135

    学习一下谢谢分享

    0

  2. 2017-08-30 明天会更好!

    学习过了.谢谢分享!

    0

相关资讯

我的病人死在手术台上了

我完成了例行的手术程序,把已经死亡的患者的头皮进行缝合。手术室里悄无声息,员工的闲聊声、呼吸机的嘶嘶声、麻醉监控器的哔哔声,突然间都停止了。手术室里的每一个人在面对死亡和彻头彻尾的失败时,都不敢看其他人的眼睛。

医学何尝不是以“和”为贵

《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和”何尝不是医学文化的本质特征?

我国出国学医**人 医生可知否?

他曾是李鸿章的私人医生,是海关医务处里的第一个中国医生,也是我国出国学医第一人。

对医生亘古不变的要求:心系病家 严谨尽责

对医生亘古不变的要求:心系病家 严谨尽责

医学人类学:探究疾病与文化互动关系

我国医学人类学的任务在于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去探讨各民族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的本质, 从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医学理论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

曾经热情的医生为何戴上“冷漠”面具?

经常会有网友在论坛上吐槽某医院的医护人员“怎样无情、怎样冷漠”,而他们吐槽的对象大都是在医院工作多年的医护人员。这种“职业冷漠”现象也并非医生独有,从大多数行业来说,刚入职的人员往往热情高涨,而这份热情会随着对工作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而逐年递减。只不过因为医生工作的特殊性,这种“冷漠”更易引起患者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