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ean Radiology:基于CTP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功能预后预测的新型影像学指标

2024-06-04 shaosai MedSci原创

基于平扫计算机断层摄影 (NCCT) 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CTA) 手动测量的几个派生指标,如血栓衰减增加和空隙率已被引入临床。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 主要由大脑大动脉血栓形成而导致的完全闭塞所引起。机械血栓切除术(MT) 已成为继发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VO) 的AIS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入院时影像学显示的血栓通透性测定反映了血液流经闭塞血栓的能力,并被认为是MT后治疗和预后预测的关键特征。

血栓的渗透性与细胞成分有关,特别是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体(FIP)与残留的红细胞(RBC)和一小部分白细胞(WBC)的比例。研究显示,不同的成分对血栓的稳定性和机械再通程序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血栓切除术中需要更多的再通操作,并且对富含纤维蛋白的血栓的溶栓有更大的抵抗。然而,这种凝块由于其更高的有机化程度和更硬的质地,对造影剂更有渗透性。红细胞比例较高的血栓渗透性较低,这是由于聚集紧密和血红蛋白浓度较高所致。

因此,更好地了解血栓的渗透性和血栓成分之间的相关性意义重大,可以作为改进MT操作的指南然而 ,血栓通透性的量化是具有挑战性的。基于平扫计算机断层摄影 (NCCT) 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CTA) 手动测量的几个派生指标,如血栓衰减增加和空隙率已被引入临床。 研究表明,对比剂到达血栓的延迟是患者功能结果的一个关键变量,当评估整个血栓时,显示出更强的相关性。除了CTA,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CTP) 在急性产中管理和治疗结果预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近日,发表在European Radi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探讨了计算机断层灌注成像(CTP)对血栓渗透性的新评估是否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MT)的临床反应。

本项研究纳入了包括2018年4月至2022年2月在单中心接受MT治疗的AIS患者的两个队列:回顾性发展队列(n = 71)和前瞻性独立验证队列(n = 96)。根据CTP上的整个血栓时间衰减曲线(TAC)测定血栓通透性。在发展队列中分析血栓TAC分布与组织病理学结果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评估TAC预测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性能,mRS评分≤2定义为预后良好。采用基本临床特征建立常规临床模型。结合TAC和基本临床特征建立了一个联合模型在独立验证集上比较了三种模型的性能。

研究观察到两种TAC分布-单峰(uTAC)和线性(lTAC)。TAC分布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有很强的相关性(|r|= 0.627, p < 0.001),其中uTAC与纤维蛋白和血小板丰富的凝块相关,而lTAC与红细胞丰富的凝块相关。uTAC与不良预后独立相关(优势比为0.08[95%可信区间(CI),0.02-0.31];P < 0.001)。TAC分布预测临床结果的AUC为0.78 (95% CI, 0.70-0.87)。当结合临床特征时,表现明显改善(AUC, 0.85 [95% CI, 0.76-0.93];p < 0.001),且高于常规临床模型(AUC, 0.69 [95% CI, 0.59-0.83];P < 0.001)。


 
 三种模型在开发队列和独立验证队列中的临床预后预测性能比较

本项研究表明,CTP衍生的血栓TAC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新的成像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AIS患者MT的预后,为预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的临床预后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原文出处:

Jianyong Wei,Jingxuan Jiang,Yueqi Zhu,et al.Clot-based time attenuation curve as a novel imaging predictor of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functional outcome in acute ischemia stroke.DOI:10.1007/s00330-023-10196-z

作者:shaosa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2024-06-04 医鸣惊人

    认真学习了

    0

相关资讯

卒中计划早期诊断评分表(ASPECTS评分)

卒中计划早期诊断评分表(ASPECTS评分)

【协和医学杂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本文从CPSP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CPSP的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Stroke:非心肌栓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出血转化——一项卒中磁共振成像分析研究

本研究结果提示非心肌栓塞性卒中患者中约有 28% 存在早期 HT,24% 存在可通过 MRI 检测到的晚期 HT。

STTT:中山大学附黄辉团队揭示血小板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C677T基因型对叶酸预防脑卒中疗效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调查血小板活化参数和MTHFR基因型是否共同影响叶酸治疗在首次预防卒中的疗效。数据来源于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试验。

Annals of Neurology:2000-2020 年中风复发和复发后死亡率趋势的性别差异

中风复发率的下降表明中风二级预防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女性。

脑卒中二级预防新策略!炎症或为关键治疗靶点,有助于降低残余风险

炎症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脑小血管疾病(cSVD)和心房颤动(AF)的病理生理学有关,其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主要的残余风险,并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和复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