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Cell:内皮细胞Notch 1活性促进肿瘤转移

2017-06-14 海北 MedSci原创

肿瘤转移一直是癌症治疗中最令人头疼的事儿之一。对其机制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6月13日,德国科学家Andreas Fischer在肿瘤细胞(Caner Cell)上发文阐释内皮细胞和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

肿瘤转移一直是癌症治疗中最令人头疼的事儿之一。对其机制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613日,德国科学家Andreas Fischer在肿瘤细胞(Caner Cell)上发文阐释内皮细胞和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

内皮细胞能够产生血管分泌因子,协调肿瘤进展。Andreas Fischer课题组发现,在人类癌症和黑色素瘤的内皮细胞中,以及小鼠转移前肿瘤微环境中的内皮细胞上,经常能观察到活化的Notch 1受体。在黑色素瘤中,内皮细胞Notch 1受体的表达和较短的无进展生存期相关。此外,持续的Notch 1活化能够诱导内皮细胞的衰老,促使其表达趋化因子以及粘附因子VCAM 1。这会进一步促进嗜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肿瘤细胞在内皮上的粘附、渗透、在肺部的聚集,以及术后转移。因此,种种迹象表明,持续的血管Notch信号激活通过产生一个衰老的促炎性内皮来促进肿瘤转移。

进而,利用Notch 1或是VCAM 1的阻断抗体治疗可以预防Notch诱导的肿瘤转移。在卵巢癌的小鼠模型中,利用基因手段破坏内皮细胞的Notch信号通路也可以抑制腹膜中性粒细胞的浸润。

原始出处:

Elfriede Wieland et al. Endothelial Notch1 Activity Facilitates Metastasis. 2017, Cancer Cell 31, 355–367. DOI: http://dx.doi.org/10.1016/j.ccell.2017.01.007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海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Circulation:血压调节新机制

引起高血压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系统与升高的活性氧(ROS)产生相关。此前的研究表明在RAS激活期间,NADPH氧化酶(Nox)蛋白是ROS的重要来源,不同的Nox异构体可能涉及其中。其中,Nox2在多种细胞类型中表达,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血压(BP)受中枢神经系统、肾脏和血管水平的调节,但是Nox2在BP调节中的细胞特异性作用尚未可知。近期,一项发表在杂志Ci

Sci Signal:TFEB抑制内皮细胞炎症并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转录因子EB(TFEB)是自噬和溶酶体发生的主要调节因子。近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者发表文章于Sci Signal,以探讨TFEB在血管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中的功能,并证明TFEB在内皮细胞中抑制炎症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保护动脉粥样硬化的层流剪切应力可增加原代人内皮细胞中TFEB表达。此外,在这些细胞中,TFEB的过表达抗炎,而TFEB敲低则加剧了炎症。TFEB的抗炎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氧化应激性降低

Circulation.:长非编码RNA MANTIS促进内皮血管生成功能

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功能受到许多机制的调节,但是长非编码RNA(lncRNA)对其的影响尚未被研究。近期德国学者发表研究文章于著名血管杂志Circulation,以发现新型的功能重要的内皮细胞lncRNA。通过表观遗传学控制的内皮lncRNAs检索发现lncRNA n342419,这里称为MANTIS,作为最强的调节lncRNA。由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ARID1B控制,MANTIS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

Cell Rep:解密血细胞的“前身”,隐藏颇深!

瑞典隆德大学的科学家们对人类发育过程中第一个血细胞形成的过程有了新的见解,即内皮细胞可以转变成不同类型的血细胞。使用人类干细胞发育模型,同时观察每个血细胞和内皮细胞基因的表达情况,他们发现了内皮状态—混合内皮/血液状态—血液状态进程。这是第一项在人类发育背景下展示该转变过程的研究。负责该研究的教授Niels-Bjarne Woods说:“了解第一个血细胞的发育过程将为我们提供原先缺失的线索以研究血

Int J Impot Res:勃起功能异常病人中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的重要性

最近,有研究人员对勃起功能障碍(ED)病人中的血清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含量水平进行了测量,并探究了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Endocan) 水平与ED的关系。研究人员将20名健康人和64名男性病人作为研究群体,并分成了四组,包括严重ED(19名病人)、中度ED(24名病人)、轻度ED (21名病人)和对照组(20名健康人),并利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5(IIEF-5)对所有病人的勃起功能障碍进行

Nature:令人意外!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竟与肠道微生物组存在关联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道,肠道微生物组中的细菌促进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 CCM)形成。这项研究提示着改变CCM病人的肠道微生物组可能是一种有效地治疗这种脑血管疾病的方法。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5月1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