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既要签约数 也要满意度

2017-04-21 斯涵涵 中国妇女报

有媒体实地调查发现,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热情不高,如广州多个社区辖区居民人口签约率不到10%。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日前表示,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印发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性文件或实施方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今年要扩大到85%以上的地市。

有一个自己的家庭医生,对家人的病情或身体状况了如指掌,而且可以随时提供咨询服务及就诊指导,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方案应该称得上一件有利于患者的大好事,各地也纷纷提出了签约覆盖率指标。国家卫计委的85%签约率可以说是更进一步。

但是,有媒体实地调查发现,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热情不高,如广州多个社区辖区居民人口签约率不到10%。这与广州市提出的“2016年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展覆盖率要达到70%”的目标相差甚远。

造成此种现状有多种原因,如部分群众有信息安全方面的担心,害怕个人隐私和病情泄露;还有群众反映基层医生学历、职称水平偏低,群众信任度不高;而且当下经常有人户分离的情况,一些老年人和子女住在一起,但签约人又必须要求其户口在辖区内,故而导致签约率远低于预期。

因此,家庭医生既要签约数也要满意度。首先要提高家庭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家庭医生往往给人留下医术不精的固有印象。因此,要鼓励优秀医务人才深入家庭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逐步引导人们改变“大医院、大专家才能看好病”的固定思维。

其次,应该完善家庭医生制度。泄露了病人信息将受到何种处罚?家庭医生的医术水平如何保证?签约有何实实在在的优惠?针对居民的这些具体问题,有关部门要明确签约服务内容和签约条件,确定双方应当承担的责任、权利、义务等事项,同时加大政策配套,施行分级诊疗,调整门诊、住院和重大疾病报销政策;差别化设置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和跨统筹区域医疗机构就诊的报销比例,对接受签约医生的家庭予以政策上的适当倾斜,让签约医生制得到普及和认可。

最后,要优化互联网+家庭医生的配置。有需求的患者却不是辖区居民,患者病情是否稳定,记录是否完备,有无更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要对居民提出何种健康指导……这些都是摆在家庭医生面前的切实难题。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工具,对于具体问题各个击破,大力促进家庭医生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规范化。

作者:斯涵涵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1. 2017-05-03 阿吴

    做不到啊!

    0

  2. 2017-04-25 阿吴

    身心疲惫不堪。

    0

  3. 2017-04-23 yuanming8

相关资讯

李斌:家医签约服务要成为医改重头戏

4月13日,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场推进会在上海市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会上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切实将签约服务作为深化医改的重头戏,抓紧、抓实、抓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卫生计生委和医改办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起责任,一级抓一级,把这项中央关心、群众得利的好事办好。

李斌:推广上海模式 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4月13日,李斌充分肯定了上海等地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经验,要求各地从6个方面做实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上海创新家庭医生制度:对接三甲医院专家团队,畅通转诊渠道

家庭医生来了,随之而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利好。“不用像无头苍蝇一样去大医院找专家,家门口的社区医生帮我解决了看病难题。” 85岁的王阿婆说。4月1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上海市召开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场推进会,同时兵分三路实地调研徐汇、长宁等多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家庭医生结对三级医院专家、畅通双向转诊渠道、推进医养结合等举措,获得了国家卫生计生委领导的肯定。王阿婆即是“家庭医生结对三级医院专

上海家庭医生制度:让全科医生“有盼头”

4月13日,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场推进会在沪召开,上海家庭医生制度的经验与做法引来全国同行“点赞”。上海已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实现市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共享。

上海家庭医生模式将成全国推广模板!

近日,国家卫计委在上海市召开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场推进会,部署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深化医改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学习推广上海等地区经验,进一步做实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入家护理:以支付方为核心的市场

从多个国家的分析来看,入家护理都是护理服务板块最受支付方鼓励的方式,大部分护理需求都可以通过入家护理解决,机构护理的价格昂贵,更适合有重度护理需求的人群。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台湾,护理的支付方都明显导向入家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