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慢病危险因素控制问题亟待解决

2018-04-28 姚联合 科学网

针对我国慢病防控技术体系基本尚未形成的现状,在4月27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慢性病与信息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呼吁,尽快建立慢病危险因素防控体系, 把关注健康的理念切实融入到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

针对我国慢病防控技术体系基本尚未形成的现状,在4月27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慢性病与信息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呼吁,尽快建立慢病危险因素防控体系, 把关注健康的理念切实融入到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在导致慢性病形成的各种因素中,生活习惯和行为约占60%的比重。而在我国,医疗保险的费用支出大多集中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没有用在慢病危险因素的筛查与控制上。“慢病危险因素筛查不清、控制不清,而把大量的钱就花在救治上,这是我国的现状。”王陇德说。

例如,我国现阶段对高血压的知晓率、用药治疗率、控制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发现和控制仅靠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只是坐等病人,你病了,我给你检查治疗,好了你就出院。”王陇德认为,医疗机构介入不够,而老百姓又难以发现自身的危险因素,这些是导致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针对慢病危险因素的控制问题,王陇德等人曾专门向中央提交有关建议。他认为,应该把关注健康的理念切实融入各项政策中,卫生健康系统有责任给其他部门提出重要的健康建议。比如,民政部门在新婚夫妇结婚登记时可以办培训班,教授优生和育儿知识。单位、社区应该有健康管理,不能把健康问题都推到医院去。“国家提出以治病为中心转到以健康为中心,需要多部门合作。”王陇德强调。

王陇德介绍,目前我国慢病防控人才非常缺乏。比如,引发脑梗很重要的原因是颈动脉血管狭窄,这个部位平常很少有症状,多数人不知道,医院也不查。美国在很多年前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进行了针对性的治疗。现在美国有3000多名医生可以做此类手术,经过大量筛查每年可做15-20万例手术,而我国在这方面则相对不足。

王陇德指出,近年来,我国慢性病筛查和干预取得了很多成绩,这与信息共享建设很有关系。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把每个人的重要生命指标随时传递,通过建立网络体系、服务体系来反映、解决一些重大健康问题,将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作者:姚联合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1. 2018-05-10 xiaogan8479

    好文章.谢谢分享

    0

  2. 2018-04-29 大爰

    学习了谢谢分享!!

    0

  3. 2018-04-28 虈亣靌

    好知识值得拥有的

    0

相关资讯

我国脑卒中危险因素或与西方国家不同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主办的2013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三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于5月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   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脑卒中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王陇德做了《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工作报告》。王院士在报告中说,在全国给予“六普”人口数据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年龄、性别和城乡标化后,中国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82

王陇德:中国脑卒中发病比美国早10年

美国脑卒中发病率近几年在下降,但我国以比较快的速度上升。从数据上看,我国脑卒中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3岁,比美国的73岁整整早了10年。 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表示,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对心脑血管病人采取了许多防控措施。同时,他们的防控体系也有一定优势,像在发达国家基本上70%是家庭医生、社区医生,这些医生直接深入到一家一户,不单

王陇德院士谈预防慢性病:管住嘴,迈开腿

 图为王陇德院士在讲座上。慢性病在中国造成的死亡已经占总死亡的85%以上,发展趋势严峻。“按照现在的形势发展下去,未来20年里,中国慢性病还会增长2-3倍,并且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8月22日,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办的“行为评估与健康干预”科普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中科院院士王陇德在论坛上发出警示。 “慢性病中最主要的重大疾病就

王陇德院士:2030年中国将有3100万中风病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陇德表示,中风是国民致死第一位的疾病,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各个部门协同作战,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