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术思想枯竭》联想

2015-07-13 孙学军博客 科学网博客

阅读肖建华老师文章《学术思想枯竭》,很有启发。先整理一下阅读体会。肖老师是从不同类型学术期刊的角度分析,一类是基础理论类,另一类是应用类。往更大范围说,这也对应于科学和技术。无论是那类学者和期刊,真正能提出创新学术思想的人很少。但相对来说,基础理论是创新的主要源头,但新理论往往无法被老范式的垄断学者接受,新思想开始往往不够完善,搞理论的觉得太粗燥,搞应用的觉得太空虚,一般是上不靠天,下不立地没有市

阅读肖建华老师文章《学术思想枯竭》,很有启发。先整理一下阅读体会。肖老师是从不同类型学术期刊的角度分析,一类是基础理论类,另一类是应用类。往更大范围说,这也对应于科学和技术。无论是那类学者和期刊,真正能提出创新学术思想的人很少。但相对来说,基础理论是创新的主要源头,但新理论往往无法被老范式的垄断学者接受,新思想开始往往不够完善,搞理论的觉得太粗燥,搞应用的觉得太空虚,一般是上不靠天,下不立地没有市场,其实本质上是缺少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往往只能在比较差的基础类杂志上发表。

肖老师认为,中国的学者主要分布于应用类领域,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力量相对缺乏,导致应用类学者缺乏来自基础类学者的创新思维的启发,表现出整体上创新思想枯竭的现状。我是医学出身,看问题容易连续医学。大概是生物学和医学,基础和临床这样的区分。肖老师分析期刊,其实是希望分析两类不同的学者,一类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学者,另一类是技术应用的研究者。

中国人绝不愚蠢,导致我们创新思想枯竭的原因不应是生物学因素,而应是环境或社会因素。觉得肖老师的文章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犀利,但似乎没有给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导致创新思想枯竭的根源是中国的社会环境问题。中国社会已经被实用主义占据,创新本身并没有市场和地位。这种现象已经反映在教育、科研和产业等各方面,教育上以知识学习和获得学历为标准,并不注重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科研上,以计划性和可行性为主线,并不鼓励创新,对失败的容忍度很低,造成失败不如造假的可笑结果。产业上以山寨和模仿为主,少有愿意真正投入从基础做起,更少有愿意投入经费开展与自己产品无关的基础和理论研究,企业都显得非常市侩。整个社会,各个领域经济化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文的,高雅的,艺术的成分越来越少。这才是中国社会和中国学者创新思想枯竭的根源。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政策的一部分,说明中国的政府和领导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似乎并不那么漂亮。提高社会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保护和鼓励创新,然后要给创新提供好的环境和条件,最后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创新体系。要从教育、科学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建立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从人们发自内心去喜欢创新,让创新的思路受到尊重,享受到精神和物质的效益。

今天早上与远在美国的几个教授微信上交流,我感觉关于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思想大多数来自于其他领域,或者说本领域的原创思想很少。大家都认为是这样的,干细胞、肿瘤和免疫领域往往是生物医学的思想源头,心血管领域随后,最后才是脑血管领域。不过现在跟进的速度越来越快,荒废几年就可以让你变成外行。作为学者,必须时刻把目光投向其他领域,生物学领域CNS必须是日常阅读材料,否则就会落伍。

我们现在搞全面创新,万众创新,口号听上去很好,但根本不现实。创新历来是社会上少数人吃饱了闲的慌,大脑不愿意休息,弄出来的新思维。新想法时刻出现,但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往往比较少也比较慢,需要许多人许多年的逐渐改变和修改。全民创只是美好愿望,但短时间绝对不可能出现。或许,许多许多年后,人们发现科研这种生活比较简单,比较高雅,是消磨时光的好办法,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全民创新的时代才会来临。

作者:孙学军博客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2)
#插入话题
  1. 2016-03-17 忠诚向上

    好好学习

    0

  2. 2016-03-17 忠诚向上

    好好学习

    0

  3. 2016-03-17 忠诚向上

    好好学习

    0

  4. 2016-03-17 忠诚向上

    好好学习

    0

  5. 2016-03-17 忠诚向上

    好好学习

    0

相关资讯

Science 总编:如何提高学术表达与沟通能力

在最近一期的 Science 杂志上,美国科学院院士、Science 杂志社总编Marcia McNutt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来自McNutt女士多年来自身的经验和她多次在大型学术会议上帮学生审阅论文的体会,我们相信这些真知灼见一定会给大家大有裨益。 对于学生和科学工作者来说,不仅要将工作做好,还要有较高的学术表达与沟通能力,以便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科学概念,向有关部门提交

学术论文发表十必行

Duane Wegener,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心理学的教授建议一:抓住每个当审稿人的机会学者如何能不局限在自己写文发文的框框中积累更多文章发表经验呢?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当审稿人,如果能成为目标发文期刊的审稿人则更好。新成员的名字通常不会立即出现在编委名单上,但对很多期刊来说,一半以上的稿件都是由特设审稿人评审的,即那些不出现在编委名单上的审稿人。如果你曾发表过与提交文章相关主题的文章,那么期

读“学术论文发表十必行”的体会

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Duane Wegener曾担任Wiley期刊Social Psychology andPersonality Compass的编辑,他撰写了题为“10 Things Scholars should do to get published”的文章。认真阅读后感觉其中前四条建议尤其重要,值得认真阅读体会。这里是我个人的体会。建议一:抓住每个当审稿人的机会积累发表经验的最好方

BioMed Central撤回43篇涉嫌造假学术论文(附原因剖析)

医学和科学学术文章的一个主要出版商BioMed Central已经撤回43篇文章,主要因为“莫须有”的同行评审。这直接暗示了可能存在为数不少的伪造同行评审,或对许多出版文章都将造成影响。 BioMed Central总部在英国,旗下有277个同行评议的期刊。撤回文章的部分名单显示大部分发表单位均在中国,包括中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

施一公:想成为佼佼者,必须付出时间

 “有时,个别优秀科学家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成功凭借的是运气,不是苦干。这种回答其实不够客观、也有些不负责任,因为他们有意忽略了自己在时间上的大量付出,而只是强调成功过程中的一个偶然因素,这样说的效果常常对年轻学生造成很大的误导。” 我从指导自己独立实验室的第一个博士生到现在也已经17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已经有11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大学里担任独立

学术研究上的:裁剪与黏贴

写论文的裁剪与黏贴在技术上是没有多少困难的,是形式上实现的片断化连接。被看成为学术不端行为。最低端的裁剪与黏贴出来的论文几乎没有可读性。 因此,一般的说,只要在技术上(文字上)实现了可读性,就基本上是可以通过审稿而得以出版。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实际的期刊论文中,技术上实现了裁剪与黏贴的可读性论文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的。这是学术不端吗? 要分情况。典型的做法是:从某个理论或是某几篇论文中,直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