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高强度失语干预对卒中后慢性失语症患者的疲劳程度的影响

2024-06-08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强化治疗对患有慢性失语症的中风幸存者的疲劳程度很小,这表明疲劳并不是高强度治疗的障碍。

失语是卒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目前的治疗指南推荐对慢性卒中后失语症进行高强度治疗。然而,人们对治疗引起的疲劳程度知之甚少,而这可能会影响康复效果。为此来自澳大利亚的学者分析了慢性失语症患者(超过 6 个月)在两种强度的高剂量干预期间所经历的疲劳情况,相关结果发表在Stroke杂志上。

研究人员对慢性失语症患者(173 人)的自评疲劳程度进行了回顾性观察分析,该分析是在之前发表的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中收集的,该试验采用了两种治疗方法:约束诱导失语症疗法加多模式失语症疗法。干预以较高强度(2 周 30 小时)或较低强度(5 周 30 小时)进行。参与者在每天治疗前后用 11 点量表评定自己的疲劳程度。使用贝叶斯序数多层次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具体来说,研究中考虑了参与者在治疗日和干预期间自评疲劳度的变化。

结果共对 144 名参与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参与者均来自澳大利亚或新西兰,以英语为母语(平均年龄 62 [18-88]岁),其中男性 102 人,女性 42 人。大多数人有轻度(n=115)或中度(n=52)卒中后失语症。在一天开始时,失语症患者对疲劳程度的评分中位数较低(0-10 分制,1 分)。干预后,每天的评分都略有上升(+1.0),在强度较低的时间表中,评分上升幅度略低。然而,在为期 2 周或 5 周的干预中,没有证据表明疲劳在不断累积。

综上,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参加 COMPARE 试验(限制诱导或多模式个性化失语症康复)的慢性失语症患者来说,强化干预与疲劳的大幅增加无关。在整个干预过程中,疲劳程度没有变化。这项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强化治疗对患有慢性失语症的中风幸存者的疲劳程度很小,这表明疲劳并不是高强度治疗的障碍。

 

参考文献:

High-Intensity Aphasia Intervention Is Minimally Fatiguing in Chronic Aphasia: An Analysis of Participant Self-Ratings From a Larg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https://doi.org/10.1161/STROKEAHA.123.046031. Stroke. 2024;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协和医学杂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本文从CPSP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CPSP的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Stroke:非心肌栓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出血转化——一项卒中磁共振成像分析研究

本研究结果提示非心肌栓塞性卒中患者中约有 28% 存在早期 HT,24% 存在可通过 MRI 检测到的晚期 HT。

STTT:中山大学附黄辉团队揭示血小板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C677T基因型对叶酸预防脑卒中疗效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调查血小板活化参数和MTHFR基因型是否共同影响叶酸治疗在首次预防卒中的疗效。数据来源于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试验。

Annals of Neurology:2000-2020 年中风复发和复发后死亡率趋势的性别差异

中风复发率的下降表明中风二级预防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女性。

脑卒中二级预防新策略!炎症或为关键治疗靶点,有助于降低残余风险

炎症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脑小血管疾病(cSVD)和心房颤动(AF)的病理生理学有关,其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主要的残余风险,并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和复发机制。

European Radiology:基于CTP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功能预后预测的新型影像学指标

基于平扫计算机断层摄影 (NCCT) 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CTA) 手动测量的几个派生指标,如血栓衰减增加和空隙率已被引入临床。

拓展阅读

NEJM:天坛医院缺血性卒中治疗“中国方案”可拓展至24小时

北京时间6月15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布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关于国产溶栓药瑞替普酶、替奈普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两篇重磅文章。同时,由北京天坛医院

【综述】缺血性卒中后脑白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本文从免疫炎性反应、细胞自噬与凋亡、血-脑屏障破坏、内皮功能损伤、氧化应激等方面对缺血性卒中后WMI的病理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及治疗缺血性卒中后WMI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思路。

轻度中风是否需要溶栓治疗?《柳叶刀》最新研究揭示重要结论

论文指出,这是“首个”评估症状出现后12小时内、发生颅内闭塞的轻度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的3期研究。

【综述】磷脂酰丝氨酸对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对磷脂酰丝氨酸对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论著】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实施 rTMS联合RAGT治疗,探索该联合治疗对缺血性卒中后患者运动和平衡功能的临床效果。

【综述】外周血生物标志物与缺血性卒中临床预后预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该文对外周血生物标志物与缺血性卒中临床预后预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