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ocrinol Metab:脊髓损伤后骨质流失的相关特征:对髋部易损性的影响

2023-10-18 医路坦克 MedSci原创

在脊髓损伤(SCI)患者中,损伤水平以下区域的骨质流失进展迅速,导致骨折风险增加。然而,与非SCI人群相比,SCI相关的骨质流失特征和SCI患者骨质流失程度的数据有限。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可引起运动或感觉躯体功能障碍,导致受累身体部位不能活动,体力活动减少。脊髓损伤改变骨代谢稳态,增加骨吸收,导致亚局部骨丢失。脊髓损伤患者的骨质流失很重要,因为它增加了下肢骨折的风险,而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骨折与住院时间过长、各种皮肤并发症、骨不连和过早死亡率增加有显著相关性。因此,应该确定脊髓损伤后骨质流失的程度和与脊髓损伤相关的危险因素,以便采取适当的干预策略来预防这一人群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髓损伤的骨吸收在损伤后的早期阶段进展迅速,可能高达40%的骨丢失发生在损伤后6个月内;这一骨质流失速度明显快于非脊髓损伤固定状态。脊髓损伤发病12个月后,骨质流失趋于平稳,双能x线骨密度(DXA)的骨密度(BMD)下降在这一时期尤为突出。由于DXA仍然是评估sci相关骨质流失的金标准工具,因此可以在损伤后≥1年使用DXA来评估稳定的骨质流失水平。

先前的研究已经研究了脊髓损伤个体骨密度的一系列变化,但这些研究仅限于少数研究对象,或者缺乏对脊髓损伤相关特征的关注,如损伤的程度或完整性。很少有研究分析脊髓损伤个体与普通人群骨质流失的临床危险因素,并且在不同的报道中,对一些因素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因此,我们旨在探讨与SCI相关的骨量减少的危险因素,并比较DXA测量的中年SCI男性和匹配的社区居住男性的骨密度。

图1所示  学习流程图。脊髓损伤;韩国国民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DXA,双能x射线吸收仪。

方法:收集2008年至2020年在国家康复中心接受双能x线吸收仪治疗的SCI患者损伤后12 - 36个月的数据并进行分析。社区居住男性的年龄、身高和体重按1:1匹配作为对照组,使用韩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KNHANES, 2008年至2011年)的数据。

表1  脊髓损伤男性的一般特征和健康人群匹配对照

图2所示  多项式曲线显示两个队列之间(A)股骨颈、(B)全髋和(C)腰椎t评分的差异。

表2 脊髓损伤对股骨颈t评分的影响

图3所示  运动完全损伤组和运动不完全损伤组在国家康复中心队列中特定部位z评分(腰椎、股骨颈和全髋关节)的比较。

表3 男性脊髓损伤后四肢瘫痪与截瘫患者Z-Score分部位比较

图4所示  偏相关分析显示,在国家康复中心队列中,骨骼肌百分比(%)与股骨颈z评分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

结果:脊髓损伤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显示,脊髓损伤组的髋部t评分明显较低,而腰椎t评分在两组之间没有差异。113例男性脊髓损伤患者中,截瘫组髋部z -score明显高于四肢瘫组。与腰椎区相比,运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参与者显示出相对保存的髋部z分数。此外,在脊髓损伤的参与者中,骨骼肌的百分比与股骨颈z评分呈中度正相关。

结论:男性脊髓损伤患者髋部骨密度明显低于普通人群。截瘫运动不完全是髋关节区域的保护因素。还需要注意骨骼肌量的减少或脂肪的增加。

原始出处: 

Han S,  Shin S,  Kim O,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Bone Los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mplications for Hip Region Vulnerability.Endocrinol Metab (Seoul) 2023 Oct 10;

作者:医路坦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Front Mol Neurosci:淫羊藿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潜在机制

淫羊藿(EPI)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对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脊髓损伤(SCI)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该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揭示EPI治疗SCI的机制,并通过动物模型验证其疗效。

Investigative Radiology:亚急性脊髓损伤脑干的谷胱甘肽评估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

本项研究显示,在受伤后约10周评估的脑干谷胱甘肽的代谢物浓度与康复期间运动评分的改善具有相关性。

神经免疫学最新研究:增强免疫可能有助于脊髓损伤的治疗

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Jonathan Kipnis教授实验室最新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对脊髓损伤的反应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并发现了改善反应和帮助患者治愈的潜在途径。

同济大学程黎明/朱融融团队《STTT》综述:脊髓损伤病理机制及干预策略进展

作者首先统计分析了SCI流行病学数据,并对病理生理学机制做了总结,进而讨论了当前SCI修复相关的治疗策略,随后评述了SCI相关临床试验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未来的需要重点突破的研究方向。

JTV:脊髓损伤患者以小角度重新定位可缓解骶骨界面压力

BMI较低、损伤持续时间较长、功能评分较低和NLI≥T7是骶骨压力高的预测因素,这会增加PI的风险。

Front Med:磷酸二酯酶抑制对创伤性和非创伤性脊髓损伤临床前模型神经行为结果的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对创伤性和非创伤性脊髓损伤(SCI)临床前模型神经行为结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