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血栓切除成功后加用rtPA能明显改善大血管闭塞急性中风患者功能结局!

2022-02-16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是众多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血管血栓切除术是众多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如果在手术结束时,最初受影响的动脉区域有50%至100%以上的再灌注,对应的扩展TICI(eTICI)评分为2b50或更高,则再灌注通常被认为是成功的。

尽管在以前的随机试验中,71%的病人获得了成功的再灌注分数,但只有27%的接受治疗的病人在90天内没有残疾。研究人员猜测有可能在一些患者发生再灌注时,大量的脑组织已经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

不完全的微循环再灌注可能导致这些不理想的临床效益。为此,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医院综合中风中心神经科学部的专家开展了一项名为CHOICE的临床研究,旨在评估血栓切除术后辅助动脉内rtPA治疗是否能改善再灌注后的结果。结果发表在JAMA杂志上。

这项2b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于2018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西班牙的7个卒中中心进行,包括121名大血管闭塞且在中风发病后24小时内接受血栓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脑缺血扩大治疗的血管造影评分为2b50-3。参与者随机接受动脉内rtPA 15至30分钟内输注(n = 61)或安慰剂(n = 52)治疗。主要结果是在90天mRS评分0或1分的患者比例的差异。

在7个研究点中,121名(7%)患者被随机分配(平均年龄,70.6[SD,13.7]岁;57名女性[47%]),113名(6%)按随机分配治疗。90天后,阿替普酶的参与者中,mRS评分为0或1的比例为59.0%(36/61),安慰剂为40.4%(21/52)(调整后的风险差异,18.4%;95%CI,0.3%-36.4%;P = 047)。

阿替普酶在24小时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患者比例为0%,安慰剂为3.8%(风险差异为-3.8%;95%CI,-13.2%至2.5%)。阿替普酶的90天死亡率为8%,安慰剂为15%(风险差异为-7.2%;95%CI,-19.2%至4.8%)。

综上,在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栓切除术后使用辅助性动脉内阿替普酶,在90天内获得优良神经系统结果的可能性更大。

 

参考文献:

Effect of Intra-arterial Alteplase vs Placebo Following Successful Thrombectomy on Function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CHOIC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0, 202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7)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AMA Neurol:美国农村与城市中风诊治变化——2008-2017

在过去的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农村急性缺血性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接受了经过认证的专业治疗,但在获得溶栓治疗(如阿替普酶)和治疗结果方面的差距仍然存在

NEJM: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栓切除前是否需要溶栓治疗

对于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纯接受血栓切除与静脉注射阿替普酶联合血栓清除对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Lancet:阿替普酶对中风时间不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研究认为,对于中风发作时间不明,且影像学结果存在矛盾的患者,静脉阿替普酶治疗可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功能,但治疗导致的症状性颅内出血、严重残疾以及死亡风险也较高

JAMA: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溶栓联合取栓 vs 单纯机械取栓(SKIP研究)

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中,单独进行机械血栓切除后患者的功能预后良好比例与静脉溶栓后机械取栓相当,但单独取栓组脑出血发生率较低

Chest:阿替普酶治疗SARS-Cov2新冠肺炎患者呼吸衰竭的研究

背景:肺血管微血栓是COVID19呼吸衰竭的一种可能机制。我们假设早期给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并随后给予治疗性肝素可以改善这些患者的肺功能。

Lancet Neurol:难分伯仲——非免疫原性重组葡激酶与阿尔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比较(FRIDA)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非免疫原性葡激酶的疗效不逊于阿尔替普酶。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和严重不良事件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在4.5h时间窗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拓展阅读

ISC 2024:简单的成像技术扩大了血栓切除术的治疗窗口

这项试验扩大了全球血栓切除术的治疗窗口,有可能改变目前的指南。

JAMA子刊:这些中风患者在发病6小时以上还适合行血栓切除术治疗

在6-24小时治疗间隔期间,EVT与临床不匹配和靶向灌注不匹配亚组的患者有类似的益处。

Diabetes Care:血栓切除术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卒中前血糖控制与功能结局的关系

卒中前血糖控制目标HbA1c≤7.0%可能有益于接受IAT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J Neurointerv Surg:急性脑梗死,支架取栓器VS直接血栓抽吸哪个效果更好?

“首通效应”(FPE)最初是用支架取出器描述的,指的是在一次装置通过后,在没有救援治疗的情况下获得的(近乎)完全的血管重建,并与改善临床结果和降低死亡率有关。本研究报告了抽吸与

Hypertension:急性卒中血栓切除术中血压与结局的关系

总之,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伴大血管闭塞的患者中,MT前后的BP水平升高与不良预后相关。

Stroke:优劣待定:缺血性卒中血栓切除术次数对预后的影响

鉴于在缺血性卒中患者症状发作后的晚期治疗窗(6~24小时)内进行的机械血栓切除术所具有的独特属性,此类患者造影再通术的预后情况,是否可采用与早期治疗窗内治疗患者相似的预测标志物进行预测,目前临床尚无定论。近期,发表于Stroke杂志的一项研究对DAWN(分诊错配早期和晚期表现并正在接受Trevo脑介入治疗的卒中病例的DWI或CTP评价)试验中的相关群体展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