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中药防己可能用于埃博拉病毒的治疗

2015-02-28 MedSci MedSci原创

埃博拉病毒引起人体致命出血热的零星爆发,但是目前被批准的治疗仍然为零。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占用埃博拉病毒,其次是通过胞内囊泡的转运方式。然而,很少因素能够控制胞内病毒的运动。在这里,我们发现埃博拉病毒进入宿主细胞需要胞内钙离子通道,此通道被称为两孔通道( TPCs)。通过基因敲除破坏TPC作用,或干扰RNA链,或小分子抑制剂使病毒转运停止,并防止感染。经测试的最有效的小分子——汉防已甲素,可抑制埃博拉

资料图片:埃博拉病毒资料图片: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引起人体致命出血热的零星爆发,但是目前被批准的治疗仍然为零。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占用埃博拉病毒,其次是通过胞内囊泡的转运方式。然而,很少因素能够控制胞内病毒的运动。在这里,我们发现埃博拉病毒进入宿主细胞需要胞内钙离子通道,此通道被称为两孔通道( TPCs)。通过基因敲除破坏TPC作用,或干扰RNA链,或小分子抑制剂使病毒转运停止,并防止感染。经测试的最有效的小分子——汉防已甲素(Tetrandrine),可抑制埃博拉病毒在体内的主要目标——人巨噬细胞的感染,另外在小鼠实验中显示该治疗有效。因此,TPC蛋白在埃博拉病毒感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也许可以成为抗病毒治疗的有效靶标。

研究称中草药提取成分汉防己碱是埃博拉病毒“克星”

研究人员认为,汉防己碱作用在于阻断了埃博拉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关键性“双孔通道”。埃博拉病毒与宿主体内细胞受体结合进行胞饮作用后,开始生命周期。一旦入侵开始,埃博拉病毒会移动到细胞的核内体和溶酶体处,使自身含有独特糖蛋白的包膜分解,以便和细胞膜内壁的蛋白物融合释放病毒核衣壳,开始基因转录复制繁殖。

核内体为囊泡结构,为细胞外物质进入细胞内提供了运载途径,其运载受“双孔通道”控制。研究人员发现,汉防己碱能够阻隔“通道”,从而“锁住”埃博拉病毒。
 
研究负责人、得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病毒学家罗伯特·戴维说:“病毒被困在囊泡内,无法逃脱。运送路线从而改变,病毒最终被杀死。这终止了传播。”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小鼠在感染埃博拉病毒后立即启用“汉防己碱”治疗,最终小鼠的存活率“显著提高”,“没有发现副作用”;而推迟一天再用“汉防己碱”治疗,最终一半小鼠存活。“这些结果表明汉防己碱治疗患病小鼠非常有效”。

研究负责人、得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罗伯特·戴维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一发现让他们“非常激动”,对于该药物的前景“谨慎乐观”。他们下一步的计划是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测试其安全性与有效性。

《科学》杂志同时配发的一篇评论文章则泼冷水说,这些研究并不表明“一个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近在眼前”,原因包括尚未在更能说明疗效的恒河猴中进行测试;“汉防己碱”是中草药“防己”的提取物,但除了中国外没有其他国家批准用于人类;给小鼠所用剂量当被用于人体中时可能有毒等。

这篇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海因策·费尔德曼与另一名专家合写的文章说,从其工作原理看,“汉防己碱”的效果不太可能超出研制中的最先进埃博拉疗法。

目前,市场上尚无获得批准使用的埃博拉药物和疫苗。

不过MedSci也提醒,这个研究还仅仅是基础研究,所以在题目上,我们加了“可能”,最终是否有效,还应该经过临床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小知识:
在2014年Rahman T等人在Sci Signal.上发表了一篇关于TPC的题为《两孔道的电压门控Ca 2+和Na +通道的演变》的文章。四域电压 - 门控的CA2+通道和Na+通道(CaV, NaV)支持神经系统作用,并且可能出现原始两域先导的基因内复制。调查两个孔隙通道( TPC)是否是这个转型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过程,我们进行了分子对接模拟与TPC1的同源模型,显示该孔区域可以结合CAV或NaV的拮抗剂。CAV或NaV的拮抗剂阻止NAADP(烟酸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激活在海胆卵和完整细胞中的CA2+信号,并过度表达TPC1。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并观察模型,动物TPC中一个非规范的选择性过滤器可以保留天冬酰胺,其残留物被定位后,发现可以协调阳离子。相反,两个空隙通道的一个独特分支——TPCR,在几个单细胞物种的酸性离子选择器中,能够剩余更多的Na+通道.、TPCRs同族,预期与CAV的拮抗剂有会产生更强烈的反应。我们的数据显示,在离子选择四域电压 - 门控的离子通道中,采集的“蓝图”药理学特性和改变可能比古老两域祖先的基因内复制更早。

原始出处:
Sakurai Y, Kolokoltsov AA, Chen CC, Tidwell MW, Bauta WE, Klugbauer N, Grimm C, Wahl-Schott C, Biel M, Davey RA.Ebola virus. Two-pore channels control Ebola virus host cell entry and are drug targets for disease treatment. Science. 2015 Feb 27;347(6225):995-8.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8)
#插入话题
  1. 2015-04-08 吴颖

    提取完又属于西药了

    0

  2. 2015-03-02 jichang
  3. 2015-03-01 CRAZYDAFF

    真的有用?

    0

相关资讯

高福院士:中国对埃博拉可防可控

高福伸出手来,和多日未见的老朋友握了三下,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这种日常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对他而言却显得有些奢侈。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回国后解除隔离的第一天,就来到2014中国科协热点问题学术报告会,向公众讲述其在一线抗击埃博拉的经历。 今年9月17日,包括高福在内的59名医务人员,组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赶赴非洲塞拉利昂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检测工作,高

埃博拉病毒传入中国的风险有多大?

最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一项研究基于国际航空客运数据分析了西非埃博拉疫区国家的来华旅客人数和目的地,这有助于定量估计2014年第4季度埃博拉病毒病传入中国的风险,为我国疫情的防控与应对准备提供科学依据。 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截至2014年11月21日,全球8个国家(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西

J CELL PHYSIOL:美研究发现多种感染疾病通用治疗靶点

根据美国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VCU)本月在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发表的一项临床前研究表明,一个称为GRP78的蛋白质,可能是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的一个通用靶标,包括脑癌,埃博拉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和超级细菌(例如MRSE和MRSA)感染。 通过将临床测试的OSU-03012 (AR-12)和FDA批准的磷酸二酯酶5抑

美科学家在转基因牛身上培养埃博拉抗体

美国科学家在牛身上培养埃博拉病毒抗体 据外媒报道,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处农场内,有一群转基因牛,它们目前正被科学家专门用于培养可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研究人员希望这些外观看似普通的牛能产生含有足够抗体的血浆,以用于治疗罹患埃博拉病毒的人类。 研发这群牛只的公司执行长苏利文(Eddie Sullivan)表示:“这些动物可产生非常高程度的人类抗体。”鉴于这些牛属于转基因动物,

埃博拉病毒变异或影响新药疗效

美国研究人员20日说,他们已经发现了埃博拉病毒在过去40年中所发生的遗传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会影响正在研制中的埃博拉药物的疗效。 根据这项发表在美国《微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目前有前景的埃博拉药物大多以病毒基因序列为靶向,可分为3类:单克隆抗体、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siRNA)和磷酰二胺吗啉代寡核苷酸(PMO)药物,它们均基于1976年和1995年在扎伊尔(即今天的刚果民主共和国)流行的埃

3支埃博拉疫苗“整装待发”

几内亚马桑塔省的一名卫生工作人员正在由法国红十字会管理的埃博拉治疗中心工作。 去年夏末,西方研究人员开始为埃博拉疫苗临床测试打基础时,几内亚是他们选择名单上的最后一个国家。因为它比邻国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每周新感染人数更少,而且患者分布在相当于整个英国国土面积的全国各地,此外这个国家的医疗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去年10月23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为利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