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 CANCER RES:Plerixafor联合Bevacizumab治疗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

2018-10-22 MedSci MedSci原创

尽管抗血管生成治疗对高级别胶质瘤(HGG)具有疗效,但治疗反应并不持久。相关临床研究表明,SDF-1α/ CXCR4轴可能介导VEGFR抑制剂耐药。临床前数据表明,plerixafor(一种可逆的CXCR4抑制剂)可抑制抗VEGF治疗后胶质瘤进展。CLIN CANCER RES近期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plerixafor和bevacizumab治疗复发性HGG中的安全性。

尽管抗血管生成治疗对高级别胶质瘤(HGG)具有疗效,但治疗反应并不持久。相关临床研究表明,SDF-1α/ CXCR4轴可能介导VEGFR抑制剂耐药。临床前数据表明,plerixafor(一种可逆的CXCR4抑制剂)可抑制抗VEGF治疗后胶质瘤进展。CLIN CANCER RES近期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plerixafor和bevacizumab治疗复发性HGG中的安全性。

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招募了23例患者,使用3×3剂量递增设计,在28天的周期中,第1至21天皮下注射plerixa至最大计划剂量320μg/ kg,第1天和第15天静脉注射贝伐单抗10mg / kg。收集脑脊液(CSF)和血浆样品用于药代动力学分析。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评估血浆和细胞生物标志物。第2部分招募了3名患者,主要plerixafor在肿瘤组织中的渗透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第1部分试验中,plerixafor 联合bevacizumab在最大计划剂量时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治疗耐受性良好。在plerixafor 320μg/ kg治疗后,平均CSF药物浓度为26.8±19.6ng / mL。接受plerixafor预处理的患者的切除肿瘤组织中的Plerixafor浓度为10至12μg/ g。plerixafor 联合bevacizumab可以诱导血浆SDF-1α和胎盘生长因子水平的快速升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情况与治疗前血浆可溶性间充质 - 上皮转换受体以及sVEGFR1相关,总生存情况与治疗期间CD34+祖/干细胞以及CD8T细胞的变化相关。

文章最后认为,Plerixafor 联合bevacizumab在HGG患者中耐受性良好。Plerixafor分布于脑脊液和脑肿瘤组织中,治疗与生物学标志物变化有关。

原始出处:

Eudocia Q. Lee, Dan G. Duda, et al. Phase I and Biomarker Study of Plerixafor and Bevacizumab in Recurrent High-Grade Glioma. CLIN CANCER RES. October 2018 doi:10.1158/1078-0432.CCR-18-1025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AMA ONCOL:美国成人胶质瘤发病率以及不同种族之间的预后差别

胶质瘤是美国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其发病率在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之间并不相同,脑肿瘤确诊后的生存情况也存在差异。JAMA ONCOL近期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不同种族胶质瘤发病率和生存情况。

Oncogene:胶质母细胞瘤分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是胶质母细胞瘤。异常的快速增殖、极强的浸润性及高度异质性是胶质母细胞瘤的典型特征。患者的平均中值生存期仅为一年左右,是目前人类肿瘤中死亡率极高的肿瘤之一。胶质母细胞瘤难以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高度异质性。遗传突变的多样性是其异质性形成的重要原因。而现有以组织病理特征为标准的分级方法无法解释肿瘤异质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具有相同病理学分级的病人经过相同的治疗

AUTOPHAGY:棉花种子提取物引发胶质瘤细胞死亡

AT 101([ - ] - 棉酚)是一种来自棉花种子的天然化合物,其在胶质瘤细胞中诱导ACD。通过ATG5的CRISPR / Cas9敲除证实,其在AT 101处理后能够部分但显着地促进细胞存活。

AUTOPHAGY:黄酮B诱导内质网应激,抑制胶质瘤生长

黄酮B(FKB)是一种天然的卡瓦查尔酮,在各种癌症中表现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然而,至今为止,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Nat Med:恶性胶质瘤表观遗传学分析取得突破

胶质瘤的特点之一就是广泛的遗传学和转录学异质性,但是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对表观遗传学在脑胶质瘤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知之甚少。为此,来自澳大利亚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使用通过国家患者登记表选择的高度注释的临床队列的数据对原发和对应复发脑胶质瘤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进行了描述,相关研究成果与近日发表在《Nature Medicine 》上,题为“The DNA methylation landsc

唤醒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技术指南(2018版)

唤醒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技术已被国内外神经外科视为最大限度安全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的重要技术,并且仍是目前手术领域探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为便于中国神经外科医生更好地开展该项技术,中国胶质瘤组于2013 年首次发表《唤醒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技术专家共识》,并于2014 年制定《唤醒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技术指南(2014 版)》。根据近年来该技术进展较快的情况,本指南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