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新冠住院患者,肠易激综合征风险高6倍!诊断及用药需注意

2023-01-15 全科学苑 全科学苑

肠易激综合征(IBS)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如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通过临床常规检查,尚无法发现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日前,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胃肠道疾病顶刊"Gut"上发表了一篇题为"Post COVID-19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感染新冠病毒1年内,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患者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率高6倍,抑郁症的风险也更高。

01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如频率和(或)粪便性状改变,通过临床常规检查,尚无法发现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依据患者排便异常时的主要粪便性状,分为便秘型IBS(IBS-C)、腹泻型IBS(IBS-D)、混合型IBS(IBS-M)和未定型lBS(IBS-U)四型。

便秘型IBS腹泻型IBS

便秘型IBS腹泻型IBS

02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腹泻、便秘交替是不完全肠梗阻(结肠癌、憩室疾病)及肠易激综合征的常见表现。

肠易激综合征的常见临床特点:年轻女性多见(21~40岁);可以在胃肠炎或旅行者腹泻后发病;压榨性腹痛(中央或骼窝);腹痛可以在排气或排便后缓解;大便习惯多变,便秘更常见;腹泻常早晨明显——不成型形,急迫性爆发性排便;进食常可诱发;大便有时似坚硬球状或带状;厌食、恶心(有时出现);腹胀,肠鸣;常感疲倦。

IBS属于功能性疾病,所以排除性诊断很重要。

对于年龄>40岁、便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夜间排便、贫血、腹部包块、腹水、发热、非刻意体重减轻、结直肠癌和IBD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或高危症状,建议完善结肠镜等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再予以诊断。

目前,二级医疗机构常用的IBS标准为发布于2016年的罗马Ⅳ标准,指出诊断前症状至少出现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标准:反复发作的腹痛,最近3个月内平均发作至少1日/周,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

(1)腹痛和排便相关;

(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以下症状并非诊断必须,但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

(1)排便频率异常:每周排便<3次或每天排便>3次;

(2)排便性状异常:块状便/硬便或糊状便/水样便;

(3)排便费力;

(4)排便急迫感或排便不尽感;

(5)排黏液便;

(6)腹胀。

另外,其他消化道疾病(如阑尾炎、胆囊疾病、溃疡以及肿瘤)可诱发IBS,如果患者出现IBS的少见症状,需进一步检查。

03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IBS不会导致恶性病变或炎症性肠病,也不会缩短寿命。

饮食调整以及非药物治疗

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初始治疗的基础是简单的饮食调整以及非药物治疗。如果特定食物或某种类型的压力引起此病,则应尽可能避免这些食物和压力。比如:有腹胀和胃肠胀气者应避免食用豆类、卷心菜以及其他难以消化的食物;避免大量摄入加有山梨醇这类人工增甜剂的食物、药物和口香糖,少量进食果糖。表现为便秘的IBS患者,规律体育运动有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和保持正常。

适当的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

IBS是一组以腹痛为主的临床综合征,腹痛的主要原因为平滑肌痉挛,所以解痉剂如匹维溴铵、奥替溴铵、阿尔维林等可缓解腹痛症状,国际多部指南和共识意见均推荐解痉剂作为改善IBS腹痛症状的一线用药,但也有专家提出解痉剂有可能加重IBS-C的便秘症状。

另外,许多研究表明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与IBS发生、发展相关,近年来许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发现,益生菌可缓解IBS患者腹胀、腹痛、腹泻和总体症状。

伴有腹泻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止泻药;伴有便秘患者,可服用作用温和的轻泻药、促动力药物。

此外,心理认知和行为学指导也是IBS治疗中的必要环节。

作者:全科学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男性,腹胀,大便变细,排便费力,偶有大便带血,请诊断!

男性,腹胀,大便变细,排便费力,偶有大便带血,请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