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MO 2022: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生发中心、MYC/BCL2蛋白双表达状态以及MYC基因重排的情况(LYSA研究)
2022-09-12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肿瘤性大B淋巴细胞呈弥漫性生长,弥漫性结节结构破坏或大B淋巴样细胞浸润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度的异质性与侵袭性,R-CHOP方案仅能治愈约70%的患者,约30-40%患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肿瘤性大B淋巴细胞呈弥漫性生长,弥漫性结节结构破坏或大B淋巴样细胞浸润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度的异质性与侵袭性,R-CHOP方案仅能治愈约70%的患者,约30-40%患者耐药或复发,预后较差。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30-40%。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基于基因表达谱(GEP),根据细胞起源(COO)、生发中心(GCB)、活化B细胞样(ABC)和未分类将DLBCL分为3种分子亚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基于CD10、BCL6和MUM1蛋白表达的Hans算法,用免疫化学(IHC)染色替代COO分类。此外,BCL2和 MYC 蛋白的共表达具有预后价值,并定义了与较差预后相关的双蛋白表达因子(DPE)亚型。在 DLBCL 检查中使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MYC和BCL2和/或BCL6重排十分必要。 目前WHO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活化 B 细胞样(ABC)和第三型 DLBCL(Type 3 DLBCL)。当前最常用的HANS分型,通过检测生发中心B细胞标志(CD10、BCL6)和非生发中心的 B 细胞标志(IRF4、MUM1)可将 DLBCL分为 GCB 型和 non-GCB 型,目前认为后者的临床预后较差。但是,仍然有不满意之处。IPI是公认的DLBCL预后判断指标,在临床实践中常规使用。根据年龄、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体能状态和结外侵犯数量,将患者分为低危、低/中危、中/高危及高危4个危险度组,但随着利妥昔单抗加入一线化疗方案以来,患者的生存结果发生了显著变化,IPI并不能很好地将不同预后的DLBCL患者区分开来。此外,IPI评分可能不足以预测某些患者的病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两种变体的IPI:经年龄校正的国际预后指数(aa-IPI)、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增量的分数增加年龄和LDH水平值,包括特定的高风险淋巴结外侵犯部位。研究表明应用CHOP方案化疗的患者,aa-IPI预后分层效果优于IPI及 NCCN-IPI;而应用R-CHOP方案化疗的DLBCL 患者,NCCN-IPI具有更好的分层效果。但是,同样值得提高。 最近在ESMO 2022中报道了采用机器学习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了LYSA试验“GHEDI”(解密利妥昔单抗时代DLBCL的遗传异质性)数据集中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的565张全切片图像(WSI)。通过训练深度学习(DL)模型来预测COO和DPE状态、MYC重排的存在(无MYC重排/MYC-单打击或HGBL-双打击/三打击)以及来自WSI的BCL6、CD10和MUM1蛋白的表达。使用多次重复的分层五重交叉验证评价性能。 研究结果显示,DL模型获得GC的ROC AUC为0.624,DPE的ROC AUC为0.687,MYC重排的ROC AUC为0.675。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预测DPE状态(HR=0.38, P=.016)、MYC重排(HR=5.23, P<.001)和MUM1表达(HR=2.80, P=.027)与较差的总生存期相关。 本研究证明了 DL 应用于 WSI 预测 DLBCL 亚型的预测能力,这种预测模型可用于提高病理学家的分析能力,尤其是当 IHC 染色或 FISH 不可用时。 相关报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细胞淋巴瘤#
139
#SMO#
111
#表达状态#
77
#LBCL#
93
#生发中心#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