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通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有很好的生存获益

2016-04-15 崔倩 译 MedSci原创

在冠状动脉疾病,心脏衰竭和严重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中,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加入到指南指导医学治疗方法中的生存获益仍不清楚。从2002年7月至2007年5月,共有1212例射血分数为35%或以下,患有冠状动脉疾病并可以接收CABG的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CABG加药物治疗(CABG组,610例)和单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602例)。主要结果是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主要次

在冠状动脉疾病、心脏衰竭和严重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中,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加入到指南中,指导医学治疗方法中的生存获益仍不清楚。

从2002年7月至2007年5月,共有1212例射血分数为35%或以下,患有冠状动脉疾病并可以接收CABG的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CABG加药物治疗(CABG组,610例)和单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602例)。主要结果是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主要次要终点包括心血管原因和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或因心血管疾病而住院。平均随访时间为9.8年,包括当前扩展的后续研究。

CABG组359例(58.9%)和药物治疗组的398例(66.1%)患者发生主要结果事件(CABG vs 药物治疗危险比,0.84;95%可信区间[CI],0.73至0.97;对数秩检验P=0.02)。CABG组的247例患者(40.5%)和药物治疗组的297例(49.3%)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危险比,0.79; 95%CI,0.66〜0.93; 对数秩检验P=0.006)。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或心血管原因住院事件,CABG组发生467例(76.6%),药物治疗组发生524例(87.0%)(危险比,0.72; 95%CI,0.64至0.82,对数秩检验P<0.001)。

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群中,在超过10年的过程中,接受CABG加药物治疗的患者,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心血管原因死亡,或心血管原因住院率都显著低于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原始出处:

Eric J. Velazquez,Kerry L. Lee,Robert H. Jones,et al.Coronary-Artery Bypass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myopathy,NEJM,2016.4.3

作者:崔倩 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相关资讯

磁共振对预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并发心源性猝死的原理和应用价值

摘要:心肌瘢痕及瘢痕边缘区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产生心肌电不稳定并发心源性猝死的病理基质。通过心血管磁共振测定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瘢痕及瘢痕边缘区的大小和比例,有助于此类患者并发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分层和预测。 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最常见的病因,所占比率可达80% [1] 。由冠心病导致心肌瘢痕形成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SCD发生率明显升高 [2

AHA2012年会:心肌干细胞输注促进梗死心肌再生

     在11月6日的美国心脏学会(AHA)2012科学年会上,美国一项有关干细胞输注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试验(SCIPIO)引人注目,该试验研究了心肌干细胞(CSCs)而不是骨髓干细胞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益处,而且初步结果令人振奋。   SCIPIO是一个随机开放标签的1期临床试验,研究对象为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心衰患者,使用c-KIT-阳性CSCs。细胞来源于患者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左心室辅助装置 VS常规手术

  严重的缺血性心肌病(左心室射血分数<25%)和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单纯药物治疗预后较差。常规意义上,作为目标治疗的左心室辅助装置通常用于常规手术风险太高的患者。近期,发表于Th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上一篇文章的评估了对于这类患者传统的手术和这个疗

JAMA: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使用干细胞及骨髓细胞疗法是安全的

芝加哥 – 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的Alan W. Heldman, M.D.及其同事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检查在罹患缺血性心肌病的病人中所做的经心内膜干细胞注射(TESI)自体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单核细胞的安全性。 对缺血性心肌病的一种有效的促再生疗法将能解决许多病人的一个主要的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间充质干细胞是否有着类似的安全性及可能比骨髓单核细胞更大的功效

JAMA:经心肌注射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或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是安全的(TAC-HFT试验)

    最近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骨髓来源细胞提取成分,包括单个核骨髓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轻急性心梗和慢性缺血性心肌病左室重塑。针对缺血性心肌病有效的抑制重塑、促进再生的治疗将会解决许多病人的主要问题。通过培养扩增的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由于更强的分化能力,推测其可能可以形成异位组织或刺激肿瘤形成,但也拥有比骨髓单个核细胞更强的抗纤维化以及促进再生的能力。间充

JACC:缺血性心肌病:基质消融优于稳定VTs消融

导管消融减少缺血性心肌病和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的VT复发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电击。最有效的导管消融技术是未知的。这项研究旨在确定在接受消融仅限于临床VT伴随可制图的VTs(“临床消融术”) vs 基质的消融患者的VT复发率。缺血性心肌病和血流动力学稳定的VT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接受临床消融(n=60) vs 针对疤痕“异常”电图(n=58)的基质消融。主要终点是复发的VT。次要终点包括围手术期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