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埃博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17-10-16 李伟 新华社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构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转移载体,系统地研究了埃博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细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达的致病效应。

研究了埃博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细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达的致病效应。

埃博拉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对人类最为致命的病毒之一,其致病机理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构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转移载体,系统地研究了埃博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细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达的致病效应。

据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华林研究员学科组介绍,埃博拉病毒可编码多种形式的糖蛋白,但是此前对糖蛋白潜在的致病效应的推测只是基于细胞或组织培养物水平的初步研究,相关致病效应尚缺乏体内水平的直接证据。此外作为一种生物安全四级病毒,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机理的研究,一直受到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特定实验条件的明显限制。

在最新的这项研究中,王华林研究员学科组成功构建了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转移载体,并利用腺病毒基因转移技术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实验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的致病效应。

糖蛋白表达导致的急性炎症及组织损伤作用,提示该蛋白可能在埃博拉致病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埃博拉病毒致病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该项研究也为进一步揭示糖蛋白等烈性病原体致病因子的致病效应及其分子机理提供了一种重要且便捷的实验模型,而且此模型或许同样可以用于研发针对这些致病因子的特异性干预手段或治疗药物。

这意味着我国在埃博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应及其实验模型的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部分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蛋白质和细胞》。

作者:李伟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LANCET INFECT DIS:非洲国家发热性疾病诊断的困境

在西非部分地区埃博拉病毒爆发之前,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主要集中在具有疾病流行的热带地区的常规医疗体系。在那里,疟疾,伤寒,结核病,脑膜炎,拉萨热和麻疹已经让该地区的卫生系统负担很重,随着2014-2015年埃博拉病毒(EVD)病毒流行及其毁灭性的影响,对发热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的需要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也越来越复杂。

世卫确认刚果(金)再现埃博拉:3人死亡,1名死者已确诊

世界卫生组织5月13日发布公报说,刚果(金)政府日前报告该国暴发埃博拉疫情。截至13日已发现11例疑似病例,其中3人死亡,1名死者已被确诊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疫情发生在刚果(金)北部与中非共和国接壤的下韦莱省。首例疑似病例的患者是一名45岁男子,他于4月22日因典型的出血热症状被出租车送往医院后死亡。此后,运送这名男子的出租车司机和照顾这名男子的医护人员也相继因病离世。世卫组织表示,新埃博拉疫情的流

世卫确认刚果(金)再现埃博拉 埃博拉疫苗或进行首次实际测试

世界卫生组织5月13日发布公报说,刚果(金)政府日前向该组织报告该国暴发埃博拉疫情,截至13日已发现11例疑似病例,其中3人死亡,1名死者已被确诊感染了埃博拉病毒。

已备30万剂疫苗应对埃博拉疫情暴发风险

据新华社日内瓦5月15日电 世界卫生组织15日称,其正在对刚果(金)的埃博拉疫情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以决定是否采用最新研制的疫苗来防止疫情暴发。

LANCET:rVSV∆G-ZEBOV-GP埃博拉疫苗候选物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之前报道重组腺病毒5型埃载体的博拉病毒疫苗对于健康的塞拉利昂人是安全并且具有高度免疫原性。近日,国际杂志 《LANCET》上在线发表一项关于rVSV∆G-ZEBOV-GP埃博拉病毒疫苗候选物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研究。

NEJM:埃博拉疫苗III期临床研究

研究认为,2种埃博拉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在接种1个月内即可产生免疫反应并维持至少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