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后动脉开口处假性动脉瘤1例

2018-02-13 佚名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患者,男性,66岁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66岁

【主诉】

2014年10月1日因“左下肢肿痛1月”入院

【现病史】

患者2个月前发生右侧膝关节外伤,1个月后逐渐出现左下肢小腿后侧肿胀及疼痛,且症状逐渐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就诊。

【体格检查】

左下肢小腿部明显肿胀,局部可及搏动性肿块.大小约4cm×4cm大小,搏动节律与心律一致,右侧胫后动脉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可及,左侧胫后动脉搏动未及。行下肢CT血管造影(CTA)检查提示胫腓干下端,腓动脉与胫后动脉分叉处瘤样扩张,约3cm×4cm大小(见图1)。



【辅助检查】

患者于2014年10月5日在局麻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造影见胫腓干下端、腓动脉与胫后动脉分叉处瘤样扩张,约3cmx4cm大小,瘤体向前挤压腓动脉,胫后动脉近端未显影,胫前动脉血流通畅,足背动脉弓血运良好,延迟造影见胫后动脉远端血液呈逆流样改变(见图2)。考虑弹簧圈栓塞需栓塞部分胫腓干,同时影响腓动脉及胫后动脉2支动脉血供,增加患者术后下肢缺血风险,最终我们选择开放手术。



【初步诊断

左下肢肿痛

【治疗】

术中见胫后动脉开口处瘤样扩张,约3cm×4cm大小,因破口较大,血流重建难度较大,遂行瘤体切除+胫后动脉近远端结扎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下肢缺血症状。术后2个月后随访,患者仍无明显下肢缺血症状。下肢彩超提示经前动脉及腓动脉血流通畅。

作者:佚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3)
#插入话题
  1. 2018-02-14 1e1b8538m79(暂无匿称)

    不错的文章值得拥有

    0

  2. 2018-02-13 惠映实验室

    学习.谢谢分享.

    0

相关资讯

Neuroradiology:利用工作中iFlow,基于对比增强评价在体血流换向大小和位置对动脉瘤内血流的影响

近年来,利用血流换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应用越来越方法。然而,动脉瘤内血流改变机制尚不明确,并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并发症。本研究旨在在体评价血流换向装置大小和位置对瘤内血流的影响,并将结果发表在Neuroradiology上。

辨别真假动脉瘤 影像学技术巧利用

52岁女性患者,间断胸闷、憋气,经X线胸片和产生心动图确诊为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结核性心包炎。本例中重点为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依据和如何用心血管影像技术诊断结核性心包炎。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较为少见,合理利用影像学技术是辨别真假动脉瘤的关键。

Stroke: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恢复好不好?需要看这几个指标!

随着动脉瘤诊断率的提高、动脉瘤预防性早期干预和特异并发症的管理是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改善。随着护理质量的提高,前期确定的预测阴性结果的指标是否发生变化。本研究旨在验证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较差(Glasgow 预后评分为1、2、3)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将结果发表在Stroke上。

Diabetes:糖尿病依赖细胞分裂自身抗体(CDA1)发挥抗动脉瘤形成的作用。

糖尿病是动脉瘤的负性危险因子,但对于该现象的潜在机制尚不明确。Jiaze Li等人既往发现可强化TGF-β信号的细胞分裂自身抗体1(CDA1)在糖尿病患者中表达上调,因此推测,CDA1在糖尿病抗动脉瘤的保护作用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人员为验证上述推测,建立雄性野生型、CDA1敲除型、载脂蛋白E(ApoE)敲除型和CDA1/ApoE双敲除型(dKO)的糖尿病小鼠模型。结果,在ApoE敲除型和野生型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