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抗癌?柳叶刀子刊:补充这种益生菌,抑制肝癌,还改善肠道健康

2024-01-13 医诺维 医诺维

该研究显示,补充嗜酸乳杆菌,可以抑制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抑癌作用归因于嗜酸乳杆菌的代谢物戊酸,并且在人类和小鼠细胞中得到证实。此外,戊酸还改善了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

肠道菌群,是人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生活在我们肠道内的数万亿细菌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影响着人的新陈代谢、消化能力、抵御感染、控制人体对药物的反应,甚至还能预防某些癌症。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慢性肝病类型,目前我国有超过1.5亿患者,会进一步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肝硬化、肝癌。

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是一种常见的乳酸菌,它存在于人体的消化道中,是一种益生菌。目前,尚不清楚嗜酸乳杆菌是否有助于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癌。

2024年1月3日,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 eBioMedicine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suppresse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rough producing valeric acid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补充嗜酸乳杆菌,可以抑制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抑癌作用归因于嗜酸乳杆菌的代谢物戊酸,并且在人类和小鼠细胞中得到证实。此外,戊酸还改善了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

从机制上讲,戊酸与肝细胞表面G蛋白偶联受体(GPR)结合,使致癌的信号通路失活,从而消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癌。

图片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分析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癌小鼠的肠道菌群变化,分析发现,与对照小鼠相比,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癌小鼠严重缺乏嗜酸乳杆菌。

进一步,研究人员给6个月的肝癌小鼠模型喂食嗜酸乳杆菌或对照物治疗28周,分析了小鼠的肝脏中肿瘤变化。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补充嗜酸乳杆菌的小鼠,显著减少了肿瘤数量、肿瘤大小和肿瘤负荷。

组织学评估发现,嗜酸乳杆菌治疗的小鼠,非肿瘤肝组织中的脂肪变性和炎症显著减少,肝损伤标志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此外,补充嗜酸乳杆菌降低了增殖细胞的比例。

这些发现表明,嗜酸乳杆菌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癌具有抗肿瘤作用。

图片

肿瘤数量、肿瘤大小、ALT、AST减少

接下来,研究人员分析了嗜酸乳杆菌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分析发现,嗜酸乳杆菌可以提高共生益生菌的丰度,同时减少潜在的病原体。

研究人员还在无菌小鼠中证明了嗜酸乳杆菌的唯一有益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嗜酸乳杆菌治疗显著减少了肿瘤数量、肿瘤大小和肿瘤负荷,非肿瘤肝组织中的脂肪变性和炎症显著减少,ALT、AST和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

这表明,单独用嗜酸乳杆菌治疗,就足以抑制肝癌。

最后,研究人员分析了嗜酸乳杆菌的抗肿瘤机制,结果发现,嗜酸乳杆菌的抑癌作用归因于其代谢物---戊酸,而不是细菌本身。

图片

抑癌作用归因于戊酸

体外细胞实验显示,戊酸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人类和小鼠肝癌细胞的活力,但对人类和小鼠正常肝细胞没有影响。

不仅如此,戊酸还改善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癌小鼠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

从机制上讲,戊酸与肝细胞表面G蛋白偶联受体(GPR)结合,使致癌的信号通路失活,从而消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癌。

图片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首次发现嗜酸乳杆菌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癌具有抗肿瘤作用,这表明益生菌在预防肝癌发展方面具有潜力。

综上,研究表明,补充嗜酸乳杆菌可抑制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癌的发展,并减少肿瘤生长,减轻非肿瘤肝组织中的脂肪变性和炎症,还改善了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确认其缓解人类患者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进展为肝癌的可行性。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ebiom.2023.104952

作者:医诺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cience子刊:封面!上海交通大学张明明等团队合作揭示了STAT3促进肝癌的全新机制

研究揭示了DHHC7、STAT3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形成了一个促进肝癌进展的正反馈循环。

Commun Biol:复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揭示原发性肝癌微环境分子特征及空间异质性

研究团队利用scRNA-seq、空间转录组和批量多组学技术,阐述了3种PLC类型的分子架构。在高分辨率视角下,该研究发现CHC细胞表现出内部不一致的表型,而ICC和HCC表现出不同的肿瘤特异性特征。

Cancer Cell:樊嘉院士团队首次绘制肝癌转移的时空多组学演化图谱

本研究整合分析多组学数据,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刻画了肝癌转移的时空演进全景图谱,揭示了肝癌转移的复杂进化轨迹和克隆选择机制,为研发肝癌转移预测的新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理论基础。

Cancer Cell:复旦大学樊嘉等团队合作首次绘制肝癌转移的时空多组学演化图谱

该研究对182例HCC患者的257个原发区和176个转移区进行了多组学分析,发现原发肿瘤富含缺氧特征,有利于多克隆传播。

2023年度巨献:中国肿瘤领域十大医学研究出炉

2023年梅斯年终巨献:中国重磅级医学研究成果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