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诊治“中山模式”获国内外专家高度称赞

2017-06-18 齐璐璐 黄辛 科学网

“11年前,是他们把我这个肠癌晚期伴肝转移的患者从死亡边缘拯救回来,才能在今日与大家一样拥有健康的体魄。现在的我心情开朗,精神抖擞,对今后的生活更充满了信心。”6月17日至19日,在一场云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韩国、日本、港澳、中国台湾以及大陆1200人次以上专家学者的国际学术论坛上,一位特殊的发言者登上了讲坛,他是来自中国70岁的严惟明先生,2006年

“11年前,是他们把我这个肠癌晚期伴肝转移的患者从死亡边缘拯救回来,才能在今日与大家一样拥有健康的体魄。现在的我心情开朗,精神抖擞,对今后的生活更充满了信心。”6月17日至19日,在一场云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韩国、日本、港澳、中国台湾以及大陆1200人次以上专家学者的国际学术论坛上,一位特殊的发言者登上了讲坛,他是来自中国70岁的严惟明先生,2006年2月8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了肠、肝癌两个脏器多个病灶的一并切除手术,至今未出现复发和转移。

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逐年升高,尤其在大中城市已成为消化道排名第一位的恶性肿瘤。6月16-18日召开的第十三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欧美大肠癌肝转移多学科和分子靶向论坛暨第三届上海国际大肠癌微创论坛,聚焦结直肠癌早期筛查诊断、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微创手术及综合治疗、分子分型和复发转移的预测以及治疗疗效动态监测等国内外研究热点。

“快速康复外科(ERAS)和微创外科相结合能够更好的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秦新裕教授表示,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于2006年国内最早引入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应用于结直肠癌手术,并与麻醉科和护理部密切合作,采取一系列围手术期举措,包括术前与患者充分交流、无需口服抗生素和肠道准备、无需术前禁食、无需麻醉前用药、无需常规放置胃管、采用胸段硬膜外麻醉和镇痛、采用尽量小切口、无需常规放置引流;术中注意保温、控制补液量;术后早期离床活动、术后口服非阿片类止痛药、术后预防恶心呕吐、术后促进胃肠蠕动、术后早期拔除导管、围手术期口服营养支持、审查患者依从性等等。与此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医学,采用泡饮中药大黄、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外敷芒硝等,来预防肠梗阻和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结直肠癌微创手术的单位,截止至2017年5月该院结直肠癌团队的许剑民教授已完成1300多例机器人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居全国首位。团队手术的总体微创率也逐年升高,从2010年的17.2%上升为2016年的91.2%(腹腔镜+机器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术式,包括:机器人无切口直肠癌根治术,目前已完成近50例,术后腹部不留疤痕;机器人APR术式已完成近200例,腹部无切口,仅有造瘘口,有避免伤口感染和创伤小的优点;机器人肠、肝同切术式完成60例,一次手术采用5公分切口切除肠、肝两个脏器的多个病灶,并完成世界首例全机器人肠、肝、肺三病灶一期切除术。团队成员多次获邀在国际国内微创大会上发言,并于2016年牵头制定了国内首部机器人共识和卫生部操作指南,为国内同行开展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提供了操作规范和可参照的标准流程,推动我国机器人手术的快速、安全应用。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开展机器人肠、肝同期切除手术疗效和安全性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直肠癌团队的手术创新和成果已成为行业内的领跑者。

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发现,快速康复外科与传统围手术期方案相比,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更好,应激程度更轻,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下降幅度小;胃肠道功能恢复加快,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由7天缩短至5天;住院费用均分下降15.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12.8%。

为了进一步延长大肠癌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团队在重视对患者的规范化诊疗基础上,在国内率先倡导实践从诊疗、康复、饮食到长期随访的病患全程管理,全方位注重围手术期的精细管理和术后康复随访工作。医院普外科许剑民教授介绍,该院结直肠癌中心建立了2500例患者组织标本库和7000多例患者的电子化病例管理库,包含详细的随访信息,最长随访时间超过15年。

结直肠癌患者心灵创伤包括恐惧、疑虑、抑郁、焦虑等,这些心理问题会使患者丧失生存的勇气,影响治疗的效果。中山医院专家认为,如果在治疗中融入人文关怀,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该院结直肠癌中心建立了“结直肠癌康复俱乐部病患”交流微信群、常态化造口护理病患交流会,并定期在“中山健康促进大讲堂”开展科普讲座,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专业的为癌症患者康复服务的模式。抗癌俱乐部为结直肠癌患者传递正确的抗癌知识与经验,提供心理康复、医疗咨询等方面的床边服务,激发他们战胜癌魔和重塑生活的信心。通过合作共建,资源优势互补,采取多种方式帮助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指导患者进行心理、医疗、药物、饮食等全方面科学的康复治疗,积极探索癌症康复道路,努力打造群体抗癌的环境,帮助患者真正实现“身心同治”。

据悉,在为期3天的会议期间,欧洲肿瘤外科协会主席、英国利物浦大学Graeme John Poston教授、前任欧洲临床肿瘤学会主席、英国牛津大学拉德克利夫医学院 David J Kerr教授、世界机器人外科协会主席、韩国庆北国立大学医院Gyu-Seog Choi教授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将作精彩主题演讲、辩论和手术演示,有望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结直肠癌临床诊疗和基础临床科研水平的发展,展示探讨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提供国际交流学习平台。

本次大会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联合欧洲肿瘤外科协会、中国临床肿瘤协会等22家学术单位共同主办。

作者:齐璐璐 黄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 Cell Physiol:结直肠癌患者靶向BRAF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可用于结直肠癌(CRC)的靶向药物并不多,且在面对BRAF突变患者时,靶向药疗效不佳。伊朗Bahrami 教授在J CELL PHYSIOL杂志上发文总结了BRAF突变结直肠癌治疗的现状与未来,包括潜在的靶向治疗方法。结直肠癌分子分类学者很早就提出CRC的多步骤发生过程,即上皮细胞累积多个分子突变后转化为恶性细胞。然而不同肿瘤间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事件差别很大,因此CRC并不是单一疾病。事实上,

APC的作用及在结直肠癌中的治疗潜能

腺瘤性结肠息肉(APC)病基因是结直肠癌抑癌基因,可在胚系和体系水平出现异常调节。APC位于5q21-q22,含8535核酸,21外显子,编码310 kDa蛋白,含2843氨基酸,75%编码序列位于外显子15,是胚系和体突变最常发生部位。胚系突变致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是CRC主要易感事件,APC体突变见于>80%散发CRC,5q杂合性缺失(LOH)见于30%–40%的CRC。APC蛋白

Cancer Treat Rev:如何实现结直肠癌分子亚型与临床病理表型的互通转化?

2015年提出CRC的共识分子亚型:CMS1-MSI免疫型,CMS2-经典型,CMS3-代谢型,和CMS4-间充质型,并对上述亚型进一步分析了CpG甲基化(CIMP)、体拷贝数分析(SCNA)、突变、KRAS和BRAF突变、癌基因信号瀑布和基质侵犯、免疫浸润等特征(表1)。CMS4的无复发生存最差,5年生存60%,而CMS1为75%,CMS2/3为73%。

Br J Surg:想改善行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术后的结局?快用贝伐单抗!

肝切除术是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患者的重要选择。尽管未有随机试验证明,但CRLM切除术比化疗效果好。2017年6月,发表在《Br J Surg》的一项研究,考察了术前接受贝伐单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肝切除术中切缘状态的预后影响。

维生素D可减缓结直肠癌的恶化!

近年来,研究数据表明,维生素D在血浆中的含量越高,越能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如今,首次随机实验证明,高剂量补充维生素D可有效减缓疾病的恶化。

Redox Biol:IDH2或是结直肠癌重要预防因子之一

IBD是包括UC(溃疡性结肠炎)和CD(克罗恩氏病)在内的一系列具有慢性、复发性、免疫相关等特点的炎症性肠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IBD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疾病。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患者的患病率迅速增加。 肠道癌症是IBD的后期并发症,相比于CD,UC更常见发生,而且通常更累及结肠。结肠癌风险在该疾病八年后开始增加,随着炎症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累及整个结肠的结肠炎患者更可能进展为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