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联合使用VKA+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增加大出血风险(CORONOR研究)

2014-10-11 MedSci MedSci原创

稳定性冠心病(CAD)患者在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VKA)的情况下加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出血风险,这项CORONOR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美国心脏病学会》(JACC)杂志上。出血是CAD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后的重要风险。急性CAD并接受PCI术患者,在术后几个月内可能会发生重大出血事件,死亡风险升高。对此类现象,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可能的机制,包括中止抗栓治疗(会增加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稳定性冠心病(CAD)患者在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VKA)的情况下加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出血风险,这项CORONOR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美国心脏病学会》(JACC)杂志上。


出血是CAD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后的重要风险。急性CAD并接受PCI术患者,在术后几个月内可能会发生重大出血事件,死亡风险升高。对此类现象,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可能的机制,包括中止抗栓治疗(会增加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心梗、心血管死亡、输血、并发症增多和贫血的因素的影响所致。然而,有关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原因和预后的证据仍然十分有限。门诊上大多数的CAD患者可能长期以来或者从未发生过急性出血事件。以往CHARISMA试验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但是,CHARISMA试验纳入的患者都是被高度选择过的,因此很难将其结果推广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真实世界人群中。因此,有必要提供全新的证据。


为此,Hamon M等研究人员发起了CORONOR研究,这是一项为期2年的前瞻性多中心试验,连续纳入4184名CAD门诊患者,平均年龄为66.9岁。大多数患者在研究开始之前都至少接受过1次冠脉血运重建术,而且有不少人在服用二级预防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RAS阻滞剂等。


纳入标准包括:确诊为CAD的患者,定义为既往有心梗病史、接受过冠脉血运重建术和/或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狭窄>50%的患者。受试者在研究开始前至少1年之内没有发生过心梗、也没有接受过冠脉血运重建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患者进行2年随访。主要出血事件定义为BARC评分(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BARC)大于等于3度。


首次随访时,临床医生会完善关于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点方面的信息。研究人员通过门诊随访或联系患者的全科医师患者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追踪随访,搜集有关死亡、心梗、卒中和重大出血事件的数据。研究人员表示为了反映稳定性冠心病在真实世界中的范围,研究并未排除那些患有其他心血管或非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患者。


研究结果发现,在随访期间共发生了51起重大出血事件(0.6%/年)。大部分事件为BARC 3a型出血,还有12例为BARC 5型致死性出血。54.9%为胃肠道大出血。12例致死性出血事件,包括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腹膜后出血和心包出血。严重出血与死亡密切相关(校正后HR:2.89,95%CI:1.73 to 4.83; p < 0.0001)。VKA治疗相关的出血风险增加在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尤为明显。此外,接受VKA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和单纯接受VKA治疗的患者相比,其心血管死亡、心梗(MI)和非出血性卒中的风险并未下降。随访期间的出血风险基本是恒定的。


研究发现几乎所有患者(99.3%)都至少接受一种抗栓治疗,大部分患者(67.4%)接受了单纯的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者指出,这些患者近期没有发生过冠脉事件,但是他们中的许多(20.8%)却在同时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在这部分患者中,又有11.1%的人还在接受VKA治疗。只有119名患者接受了单纯的VKA治疗。而没有患者在接受普拉格雷、替格瑞洛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发生出血事件的患者接受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和主动脉/外周介入术的次数更多,因失代偿性心衰住院率更高,左室射血分数和eGFR水平更低,更有可能在接受VKA治疗。此外,他们的年龄更大、更易发生心绞痛,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多支血管病变性冠心病病史者更常见。


法国里尔大学区域中心医院的Christophe Bauters博士及其同事表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出现重大出血事件的情况非常罕见,但是重大出血事件仍然和死亡率有显著相关性(校正HR=2.89,95%CI:[1.73-4.83] , P<0.0001)。


Bauters博士在文章中表示,据他们所知,这是目前第一个以当代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队列为研究对象并提供其在真实世界中的重大出血事件信息的研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鲜有重大出血事件发生,但这仍然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出血风险,而在降低缺血性事件方面的证据不足。


该研究团队警示,这一观察性研究并不能显示治疗和结局之间的因果关系,临床医生能够获得的关键信息是避免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长期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口服抗凝药物,可以考虑联用质子泵抑制剂。


不过,本研究也存在不少局限性,该研究的数据反映了2010-2011年间的地区性实践情况。研究纳入的患者并非来源于基于人群的注册体系。目前无法判断这些结果是否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具有代表性的。同时,抗凝治疗局限于VKA,而抗血小板药物被局限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因此该研究结果不能直接推广到新型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中去。此外,研究是以BARC≥3的出血为研究重点的,这样一来,预后相关的非严重性出血事件就没有得到分析。未来的研究需要明确不同BARC分型和门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最后,该研究在比较单纯接受VKA的患者和接受VKA+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方面的能力非常有限。


专家评论


美国佛蒙特大学医学院的Harold L. Dauerman博士在随刊评论中表示,CORONOR及其他相关研究的结果提供了一系列“随时能够付诸实施的信息”。


√ 没有证据表明抑制血小板活化对无CAD的房颤患者而言是有益的。


√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发生重大出血事件(主要是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比住院患者要低。


√ 接受冠脉支架血运重建术且需要口服抗凝治疗的急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继续服用阿司匹林会增加出血风险。


不过他警示,目前尚无足够有影响力的试验或大型的专业注册中心来回答这类人群中止阿司匹林治疗的安全性问题。Dauerman博士表示他会继续给稳定性冠心病和房颤患者开具抗血小板药物,特别是那些置入了一代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但是对那些CORONOR研究定义挑选的稳定性冠心病伴房颤的患者,鉴于其出血风险较高,还是需要注意这些观察结果的提示。


原始出处:

Hamon M, Lemesle G, Tricot O, Meurice T, Deneve M, Dujardin X, Brufau JM, Bera J, Lamblin N, Bauters C.Incidence, Source, Determinants, and Prognostic Impact of Major Bleeding in Out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Am Coll Cardiol. 2014 Oct 7;64(14):1430-6.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9)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张瑞岩: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停药方式与心脏事件风险的关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冠心病治疗手段。国内外学者对于PCI术后严重出血和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对患者近期和远期风险的影响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虽然国内外指南均推荐PCI术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但对于PCI术后DAPT仍有一些重要问题尚未解答,如在广泛应用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的PCI时代,DAPT停药后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是否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Thorax:抗血小板治疗可降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死亡?

有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增加。系统炎症与COPD患者短期和长期转归差有关。英国学者对血小板增多症是否与AECOPD转归差具有独立相关性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在校正混淆因素后,血小板增多与COPD加重后1年死亡率增加具有相关性。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AECOPD患者的1年死亡率,并且可能有保护性作用。研究论文4月17日在线发表于《胸》(Thorax)杂志

Neurology:双重抗血小板预防腔梗复发无效,原因为何?

脑白质高信号(WMH)是脑小血管病(SVD)的重要标志,并很大程度上增加痴呆,卒中以及残疾的风险。目前对SVD以及WMH的病因知之甚少。研究显示WMH与常见的血管性危险因素(VRFs)相关,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以及颈动脉狭窄等。 既往研究也显示降压治疗并不能预防WMH进展,并不能防止腔隙性卒中复发;他汀也不能预防WMH进展,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不能预防腔梗复发。这些研究结果质疑了

袁祖贻: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监测证据与共识

临床上,在抗血小板治疗方面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这与目前影响抗血小板治疗因素尚未确定有很大关系。对此,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从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监测证据和近年来的指南共识两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1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存在多样性 1.1 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的重要作用 在血栓形成过程当中,血小板的激活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组织因子途径,另一个是胶原暴露途径。血管内皮破裂后

EHJ:急性冠脉综合征双重抗血小板疗程的新证据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的基石,但最佳疗程仍未清楚。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而言,不管是否进行侵入性治疗,都推荐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P2Y12受体抑制剂)。虽然没有研究支持延长DAPT使用时间,但指南推荐(基于几项评估DAPT的临床研究)发生ACS后DAPT持续9-12个月,而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则应延长到12个月。 最近研究发现,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DAPT

ESC 2014:即时检验可快速获取抗血小板基因表型信息

“斯巴达(Spartan)RX CYP2C19检测”是一种床旁即时检验(POCT)技术,旨在确定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3个选定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CYP2C19 * 2、* 3、* 17),这些SNP位点被建议用于抗血小板治疗的个体化考量。现有技术从全血标本中分离DNA,在样品采集后36至72小时报告结果,与之相比,POCT技术可在1小时内产生结果。 欧洲心脏病学会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