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ug Safety:哪些降压药物会增加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风险?

2017-12-28 徐晓涵 环球医学

2017年发表在《Drug Saf》的一项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考察了降压药物的使用与恶性黑色素瘤(MM)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2017年发表在《Drug Saf》的一项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考察了降压药物的使用与恶性黑色素瘤(MM)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介绍:某些降压药物具有光敏性,可促进MM的发生,但是证据仍不一致。研究人员旨在量化降压药物的使用和MM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研究人员系统检索了Pubmed、Embase和CENTRAL,检索日期截至2017年8月17日,鉴别筛选出与降压药物使用相关的MM风险的观察性研究。随机效应Meta分析用于评估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

结果:研究人员共纳入8项观察性研究(2项队列研究和6项病例对照研究)。与不使用相比,利尿剂(OR,1.10;95% CI,1.03~1.17)或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1.19;1.04~1.37)的使用与MM风险的增加显着相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1.08;0.95~1.23)、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1.12;0.95~1.31)、钙离子通道阻滞剂(1.12;0.72~1.74)的使用与MM风险的增加不显着相关。

结论:目前观察性研究的证据表明,利尿剂或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的使用与MM风险的增加相关。需要进一步进行大型的设计良好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这些结果。

原始出处:
Tang H, Fu S, Zhai S, et al.Use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Risk of Malignant Melanoma: 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Drug Saf. 2017 . doi: 10.1007/s40264-017-0599-x. [Epub ahead of print]

作者:徐晓涵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6)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郭艺芳:2015ESC年会4项降压研究简评

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期间公布了4项降压试验,现就其临床价值简要评论如下。1. PARAMETER研究——梅开二度PARAMETER研究是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Entresto(即LCZ696)所进行的一项降压试验.去年ESC年会期间所公布的PARADIGM-HF研究发现,与依那普利治疗相比,Entresto可以更为有效的减少慢性心衰患者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基于此研究结果

Stroke:某些降压药物会增加老年人卒中的风险

该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在年龄≥65岁长期血压(BP)变化(BPV)的人中降压药物和控制偶发性卒中之间的关联。样本包括5951名参与者(平均年龄74岁,60%为女性)至少服用药物1高血压(5951分之3727)或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研究人员对参与者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进行了12年的随访。BPV通过变化法系数计算,对9降压药(BPVreg)进行回归分析。风险模型被用来确定由于药

总结| 常见降压药物禁忌证

四号人物:利尿剂四号代表:氯噻嗪、螺内酯、呋塞米等利尿剂用于降压治疗已逾半个世纪。多项临床研究证实,此类药物降压效果好、价格低廉,且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因此,国内外相关指南均充分肯定了利尿剂在降压治疗中的地位,并将其作为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用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噻嗪类利尿剂,以此为基础组成的固定复方制剂有助于提高降压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因此受到越来越

Int J Cardiol:中英研究显示,高血压前期用药可延迟高血压发病12年

如果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前期,不仅易发展为高血压,而且随着血压升高,血管内皮功能、大动脉弹性、心脏结构和功能等都会受到影响,此外还有研究显示,高血压前期患者出现肾动脉硬化的比例也比正常血压者高。

JAHA:老年人降压药物依从性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何关系?

由此可见,抗高血压治疗依从性与老年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相关。PDC为80%左右在减少CVD事件上似乎存在一个阈值效应,超过这一阈值CVD风险大大降低。

降压与降尿酸,二者如何兼得?

HUA的危害不容小视:它不仅是痛风发生的“导火索”,还是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等进展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