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P全科医学教育 | 健康中国视域下本科医学教育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探讨

2024-12-20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本科医学教育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情况,发现目前我国高校虽设置有全科医学课程,但课程设置与内容体系仍不健全。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共享共建、全民健康”。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生的教育与培养至关重要。本科教育是医学院校临床教育的根本,也是后续医学人才储备的核心,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对我国临床医学事业的发展和规模颇有影响。

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本科医学教育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情况,发现目前我国高校虽设置有全科医学课程,但课程设置与内容体系仍不健全。构建全科医学课程群,加强医学人文与课程思政教育,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对推动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可能有益,有助于推动我国的全民健康事业。

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现状

国内

我国本科医学教育阶段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出一整套系统性的全科医学课程。全科医学课程设置不够规范,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仍然存在,难以满足“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素质的要求。在全科医学课程内容方面,高校本科医学教育阶段全科医学课程主要集中在《全科医学概论》上,全科医学模式下的预防、保健和康复等医疗服务相关的理论铺垫和技能培训相对不足;此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未能在促使医学生深入了解全科工作机制方面发挥一线支持作用,医学生的基层实践时间普遍偏短;在课程结构方面,全科医学相关课程内容层次不清,结构不明,无法实现分层递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国外

美国、澳大利亚、英国3国的医学院校虽然在全科医学课时长度上因学校而异,但其均都提供了4~10周的全科医学理论课程和6~8周的社区实践时间,且其全科医学教学多在临床医学早期阶段就开始进行。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全科医生所需具备知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全科医学事业的兴趣,从而在未来能够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日本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虽较晚,但其注重在校期间全科理念的传播,完善课程建设,为全科医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医学教育资源,此亦值得借鉴。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问题

全科医学课程缺乏自身学科特点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虽设有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但在课程内容及教授方面依然沿用传统的临床专科教学方式(即以疾病为基础),专科化思想浓厚,缺乏针对全科理念、全科思维的教学。本科医学教育阶段的全科医学课程,其课程内涵与国外亦差距明显,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学生对全科医学了解不足,以及对从事全科医学事业的决心不够坚定。

医学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离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全科医学教育中主抓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仅从课堂中听取教师对于全科医学知识的讲解,难以全面了解全科医生的具体工作,外加社区见习学时数较少,造成多数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流于浅表。

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不足

全科医学相关的人文培训、职业素养教育等的缺失,使医学生对全科医学和全民健康理念缺乏了解,难以树立对全科医学的兴趣,较难认同全科医学的价值及全科医生在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关于全科医学教育的建议

01 规范全科医学专业课程建设

建立全科医学教育课程群,规范全科医学专业课程建设:将家庭医生签约、健康教育、基本医疗、慢性病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电子健康档案等“健康中国”建设中与全科医生密切相关的关键指标和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认知与实践相互促进,这样的课程设计将有助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教学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全科医生执业过程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涵盖临床阶段必备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在教学时间上,应体现时间的切合性,贯彻早接触、早实践理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课程开始时间前移;在教学质量上,需提供机制与团队保障,采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进行教学,从信息技术、讲授技术、实践技术、互动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

02 加强医学人文与课程思政教育

在《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使命,面向医学生系统解析“健康中国”建设相关文件和政策,引导广大医学生深刻理解“健康中国”内涵,认同全科医生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凸显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理念,培养健康道德观,强化人文情怀。

03 营造联合教学环境

重视医学生见习、实习阶段,强化其临床实践能力。社区是全科医疗服务的主要实践场所,因此应精选并建设优质的基层实习和见习基地。医学院校应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稳定的教学协作关系,让学生在实习阶段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线,了解全科医疗工作。通过改进课程结构,统筹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相互关系,在见习与实习阶段将全科医疗服务的理念和深层内涵渗透到学生思维当中,帮助学生得到感性的认识。

04 构建高质量教学评价体系

全科医学课程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要导向,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应覆盖教学双方,评价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明确、有针对性,评价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评价教学课程实施情况等。评价方式应多样化,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学习阶段,开展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阶段评价以及整体评价等。对于教学质量的控制,运用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阶段PDCA循环,验证循环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小结

高等医学院校在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本科医学教育阶段的全科医学课程体系建设并在医学本科生中开展全科医学课程,有助于“全民大健康”理念的构建,引导其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理念,适应“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现代医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开展专科或全科、专科协同医疗服务。同时,在全科医学课程教学中融入《“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及其相关政策,可以加深医学生对“健康中国”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深刻内涵的理解。这样,就能让医学生更好地掌握我国卫生健康的未来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全科医生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培养自身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

本文来源:杨珊,王璁,王留义. 健康中国视域下本科医学教育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探讨[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04): 427-431.

作者: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Alzheimer's Dementia: 中国-瑞典联合研究:高等教育,可缓冲中年抑郁症对痴呆的影响

中国-瑞典联合研究:高等教育,可缓冲中年抑郁症对痴呆的影响

JAMA Netw Open:早期儿童教育可能有助于预防中年心血管疾病

几十年来,儿童教育和中年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一直是国际发展议程的核心。然而,教育程度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仍然未被充分认识。

IJNS:中国目前仍缺乏进行母乳喂养教育的全职工作人员

为了改善母乳喂养结局,医院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应增加专门进行母乳喂养教育的助产士和全职工作人员的数量。

JAM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人工耳蜗植入与青少年的教育和生活质量结果评估

研究评估了植入后13年以上青少年的长期教育结果和生活质量。结果发现,CI在语言、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方面均有积极的影响。另外,在18个月大前接受植入的儿童获益最大。

JAMA Pediatr:不止屏幕时间,屏幕内容类型也与儿童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面对屏幕的总时间和不同类型的内容与3 ~ 6岁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关联。建议限制儿童的屏幕时间,优先考虑教育节目,并避免非儿童导向的节目。

Lancet子刊:教育不仅改变命运,还能让人长寿!

该研究发现教育与成年人全因死亡风险呈现剂量依赖关系,每多接受一年教育,死亡风险平均降低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