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logy CP:为什么脑梗死后特发性震颤消失了?

2020-02-22 杨中华 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一种最常见的成人发作性运动障碍性疾病。特征为姿势和动作性震颤,常累及上肢,有时候也累及下肢、头部、声音和躯干。而且,ET 常伴阳性家族史。丘脑切开术和丘脑深部脑刺激已经被成功用于治疗 ET。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一种最常见的成人发作性运动障碍性疾病。特征为姿势和动作性震颤,常累及上肢,有时候也累及下肢、头部、声音和躯干。而且,ET 常伴阳性家族史。丘脑切开术和丘脑深部脑刺激已经被成功用于治疗 ET。

2019年12月来自中南医院的Chunhua Xi等在 Neurology Clinical Practice 上报道了1例症状超过60年的双侧 ET 患者,左侧放射冠梗死后右侧 ET 消失。

83岁,右利手男性。缓慢进展,双侧,低频,动作和姿势性震颤,头部或声音未受累。其父亲和儿子有类似的症状。ET 并未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一直未服用药物。

2016年10月因突发构音障碍、口角歪斜和右侧上下肢无力就诊,当时查体发现右侧长期存在的 ET 消失,NIHSS 3分。

头 MRI 显示左侧放射冠梗死(下图 A-C):



15个月后随访,右侧上下肢偏瘫完全恢复,右侧震颤也没有出现,但是左侧上肢震颤以及左腿姿势性震颤未改变。复查 MRI(下图 D 和 E)左侧皮层下放射冠仅见小片低信号 T1 信号,被 T2 flair 高信号区域环绕(下图 F):



为了研究脑梗死对运动神经纤维束的作用,3D 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与对侧相比,其皮质脊髓纤维明显减少(图 G-I):



该患者的右侧震颤一直未再出现。

作者认为该3D-张量纤维束影像学提示内囊后部的皮层脊髓纤维通路可能是右侧 ET 消失的原因。

原始出处:Chunhua Xi, Sirui Li, Yumin Liu, Bin Mei. Disappearance of long-term right-sided essential tremor after stroke in the left corona radiata. Neurology Clinical Practice. December 2019

作者:杨中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5)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非大血管病变的大面积多发脑梗死原因是?

对于脑梗死的诊断,看似简单,殊不知其病因复杂,它的病因目前多采用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病因型、不明原因型。

疑似为急性脑梗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

患者,女,35岁,1周前因头痛和咳嗽到当地县医院住院,按“感冒”治疗无好转,6h前在起床时发现左侧肢体偏瘫,于2017年7月9日入我院。既往史:平时月经不规则,发现“卵巢多发囊肿”5年,间断服用“黄体酮和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查体:四测正常;心肺腹部查体无异常;左侧上下肢痛触觉减退,肌力0级,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右侧上下肢查体正常,病理征阴性。血和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学和电解质均正常,血浆D-

当遇到这样的脑梗死病人,溶栓相当于送他一颗「炸弹」

溶栓是神经科避不开的一个话题。在溶栓的过程中,医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病人情况不同,处理起来也不同。

脑梗死的定位诊断,一文读懂!

不同部位脑梗死导致相应部位的功能改变,功能与解剖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特定的临床表现及功能损害可以初步推测梗死部位,先来看一张脑动脉供血区域图↓

5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病因及机械取栓治疗临床分析

青年脑卒中最新定义为年龄<45岁患者,尽管脑卒中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但近年来青年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逐年增加。青年脑卒中病因有其自身特点,如颈动脉夹层、心源性栓塞等常见。青年脑卒中患者大血管闭塞后积极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疗效相对较好。

这种脑梗死,你见过吗?

某天我突发奇想,问几个来进修的医生,你们觉得来华山进修有必要吗?热火朝天地忙乎了几个月,他们一直无暇考虑这个问题。想想是啊,基层医院哪有这么复杂的病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