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近期食管腺癌相关研究进展

2016-10-06 MedSci MedSci原创

【1】Lancet Oncol:Barrett食管发展为食管腺癌,与哪些基因有关?高收入国家的食管腺癌发病率节节攀升,虽然Barrett食管是其癌前病变,但是从Barrett食管发展为食管腺癌仍是极少数,不过对于这种恶化发展的预测仍缺乏有效指标。因此有研究者进行了全基因组荟萃分析,识别Barrett食管发展为食管腺癌的遗传变异风险。研究纳入了来自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四项基于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

【1】Lancet Oncol:Barrett食管发展为食管腺癌,与哪些基因有关?

高收入国家的食管腺癌发病率节节攀升,虽然Barrett食管是其癌前病变,但是从Barrett食管发展为食管腺癌仍是极少数,不过对于这种恶化发展的预测仍缺乏有效指标。因此有研究者进行了全基因组荟萃分析,识别Barrett食管发展为食管腺癌的遗传变异风险。

研究纳入了来自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四项基于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阵列测序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共6167例Barrett食管患者、4112例食管腺癌患者,以及17159例对照。

HTR3C和ABCC5基因附近的新位点与食管腺癌相关(p=1.6 × 10−8),且与Barrett食管的发展相独立(p=0.45)。权重调整后研究者还发现了第九个新风险位点,在LPA (rs12207195; 后验概率 0·925)之中。研究者发现囊性纤维化可能是Barrett食管发展为食管腺瘤的重要联系。 

这项研究分析对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的风险基因位点进行了扩充,并揭示了两者间可能的机制联系;HTR3C和ABCC5附近的基因位点或许可以作为Barrett食管是否发展为食管腺癌的基因标志物。(文章详见--Lancet Oncol:Barrett食管发展为食管腺癌,与哪些基因有关?

【2】Ann Surg:淋巴结转移灶的定位是食管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

上纵隔及腹腔动脉新辅助治疗和切除后发现淋巴结转移不改变食管癌的TNM分类。这些遥远的淋巴结转移对生存的影响仍不清楚。因此研究者进行了研究,探究食管或胃食管交界(GEJ) 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后食管切除术治疗患者,淋巴结转移位置的预后意义。

方法:纳入2003-3至2013-9的479例食道远端或GEJ腺癌患者,进行了新辅助化疗后经胸食管切除术,根据切除标本淋巴结阳性定位,分析生存期。

结果:253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的切除标本。这些患者中,92例患者局部区域节点淋巴结转移,中位无病生存期为35个月;114例患者树干节点淋巴结转移,中位无病生存期为16个月;21例患者胸部近端淋巴结转移,中位无病生存期为15个月;26例患者树干节点和胸部近端均有淋巴结转移,中位无病生存期为8个月;而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中位无病生存期为170个月。在多因素分析中,淋巴结转移的位置与生存独立相关。

结论:淋巴结转移灶的定位是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在以后应将淋巴结转移位置纳入食管和GEJ腺癌分期系统中。(文章详见--Ann Surg:淋巴结转移灶的定位是食管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

【3】Gut:经内镜发现的食管腺癌患者预后更好

近期发表在Gut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发展为食管腺癌(EAC)的Barrett’s食管(BE)患者,如果是通过内镜监测发现癌症,那么患者的预后会更好。

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的Hashem B. El-Serag博士对2003-2009年确诊的29536例BE患者进行了研究。若有影响整体生存的并发症则排除在外。在平均5年的随访期间,424例发展为EAC,其中49.3%的患者通过内镜监测发现癌症;非BE内镜监测发现的EAC患者中,有17.2%是内镜监测失败。

研究表明,对于EAC患者,因为BE进行内镜监测而发现EAC与更好的预后有关。是否对所有患者进行内镜监测,还需要以后更多的收益研究。(文章详见--Gut:经内镜发现的食管腺癌患者预后更好

【4】JAMA Surg:淋巴结转移阴性食管腺癌患者无需新辅助放化疗

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原位进展和/或淋巴结阳性食道癌可以改善肿瘤预后,关于特定亚型患者的OS(overall survival ,总体生存)受益目前仍不清楚。

研究共包含1309名有效患者,其中539名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治疗,770名患者只接受了手术治疗。这1309名患者中,41.2%(n=539)接受新辅助放化疗,47.2%(n = 618)cN+。整个队列平均随访73.3个月(四分位范围,64.1-93.5个月)。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组3年总体生存率好于单独手术组(49% vs 38%,P < 0.001)。接受新辅助放化疗患者基于临床淋巴结转移状态分层,cN+患者倾向评分调整总体生存率较好(OR 0.52,95%CI 0.42-0.66, P<0.001)。相比之下,不同治疗方式治疗cN-患者总体生存率无差异(OR 0.84,95%CI 0.65-1.10,P =0.22)。

结论和意义:cN+食管腺癌患者显著受益于新辅助放化疗。然而,cN−肿瘤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加手术治疗与单独手术相比总体生存率没有显著改善。这一发现可能对cN−患者使用新辅助放化疗产生重大影响。(文章详见--JAMA Surg:淋巴结转移阴性食管腺癌患者无需新辅助放化疗

【5】NEJM:食管腺癌临床诊疗综述

在北美和欧洲食管腺癌是最主要的食管癌类型。胃食管返流性疾病(GERD)和肥胖是主要危险因素。目前已经知道的癌前损害是Barrett食管,通过内镜检查发现,发现后按照癌前损害进行治疗和监控。

亚洲、非洲、南美和北美的黑人食管鳞癌是食管癌主要类型。酒精和烟草是主要危险因素,食管鳞状异型增生是主要癌前损害。过去的10年里,尽管食管癌5年生存率仍然很差,但已有改善,早期和局部进展期食管癌病人长期生存可能性正在提高。

美国的Anil Rustgi和Hashem B.EI-Serag博士在NEJM上发表了一篇综述,主要讨论两种类型食管腺癌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发生机制以及预防与治疗,重点强调近年的进展。(文章详见--NEJM:食管腺癌临床诊疗综述

【6】JCO:食管腺癌新辅助化疗降低病理分期与生存预后密切相关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7月28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可切除食管腺癌患者中,新辅助化疗完成后的肿瘤分期是比发病时的初始肿瘤分期更重要的生存预测因素(J. Clin. Oncol. 2014 July 28 [doi:10.1200/JCO.2014.55.9070])。

在这项研究中,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外科的Andrew R. Davies医生及其同事分析了伦敦2个大手术量中心10年内切除的584例食管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数据。多学科小组在通过内镜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内镜超声和/或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评估患者后,对肿瘤进行了分期。

共184例患者进行立即手术切除,400例(68%) 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化疗后才进行手术切除。主要的化疗方案是顺铂和氟尿嘧啶;表阿霉素、顺铂和氟尿嘧啶;或表阿霉素、顺铂和卡培他滨。大部分患者接受2、3或4个周期新辅助治疗。

这些结果表明,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分期降级可强烈预测预后,而治疗前的初始分期预测预后的作用有限。这提示在新辅助化疗后应使用先进的诊断性工具(如,PET-CT、食管超声或MRI)进行分期。重要的临床决策应基于这一分期而不应基于初始分期。初始分期的主要目的是识别任何的远处转移(由此排除根治性治疗)和提供比较治疗反应的基线。新辅助化疗后分期是一种可改善临床决策和根治性治疗后生存率的新型临床方法。(文章详见--JCO:食管腺癌新辅助化疗降低病理分期与生存预后密切相关

【7】Ann Surg:早期食管腺癌的预后危险因素

在西方国家巴雷特腺癌在食管癌中发病率最高,且预后不良。高度异常增生和巴雷特粘膜腺癌的长期生存率较好。对于局限在粘膜内的肿瘤,内镜切除(ER)和外科切除(SR)对患者的长期生存没有差异。一旦肿瘤侵及粘膜下层,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随之升高,提示在这种情况下似乎不可避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为了明确影响接受手术的早期食管腺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德国威斯巴登的Lorenz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淋巴结状态是影响术后生存和复发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且肿瘤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率相关,然而深层粘膜浸润和粘膜下浸润间并无明显的界限。文章发表在最近的Ann Surgery上。

该回顾性研究共纳入了168例接受食管切除术的早期食管腺癌患者,研究者分析了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或血管浸润对总生存、肿瘤特异性生存和复发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淋巴结浸润情况是仅有的总生存、肿瘤特异性生存和肿瘤复发的预后因素。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出现复发的概率显著高于未侵及淋巴结的患者。淋巴结阳性状态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和血管浸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文章详见--Ann Surg:早期食管腺癌的预后危险因素

作者:MedS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梅斯医学”或“来源: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Gut: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研究进展

随着肥胖造成的问题呈指数性的增长,世界范围内胃肠反流性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其中人们特别关注的是中心性肥胖和包括食管腺癌在内的胃肠反流性疾病相关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因对胃肠反流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了解的深入,早期认为胃食管反流是因为一个主要机制引起的发病率增加,但目前人们越来越接受胃肠反流病是一个多因素疾病。其诱发因素例如肥胖、年龄、遗传因素、妊娠以及创伤等同样可能在胃食

JAMA Surg:淋巴结转移阴性食管腺癌患者无需新辅助放化疗

cN+食管腺癌患者显著受益于新辅助放化疗。然而,cN−肿瘤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加手术治疗与单独手术相比总体生存率没有显著改善。这一发现可能对cN−患者使用新辅助放化疗产生重大影响。

Gut:经内镜发现的食管腺癌患者预后更好

近期发表在Gut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发展为食管腺癌(EAC)的Barrett’s食管(BE)患者,如果是通过内镜监测发现癌症,那么患者的预后会更好。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的Hashem B. El-Serag博士对2003-2009年确诊的29536例BE患者进行了研究。若有影响整体生存的并发症则排除在外。在平均5年的随访期间,424例发展为EAC,其中49.3%的患者通过内镜监测发现癌症;非B

Ann Surg:淋巴结转移灶的定位是食管腺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

目的:上纵隔及腹腔动脉新辅助治疗和切除后发现淋巴结转移不改变食管癌的TNM分类。这些遥远的淋巴结转移对生存的影响仍不清楚。因此研究者进行了研究,探究食管或胃食管交界(GEJ) 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后食管切除术治疗患者,淋巴结转移位置的预后意义。方法:纳入2003-3至2013-9的479例食道远端或GEJ腺癌患者,进行了新辅助化疗后经胸食管切除术,根据切除标本淋巴结阳性定位,分析生存期。结果:253

Lancet Oncol:Barrett食管发展为食管腺癌,与哪些基因有关?

高收入国家的食管腺癌发病率节节攀升,虽然Barrett食管是其癌前病变,但是从Barrett食管发展为食管腺癌仍是极少数,不过对于这种恶化发展的预测仍缺乏有效指标。因此有研究者进行了全基因组荟萃分析,识别Barrett食管发展为食管腺癌的遗传变异风险。 研究纳入了来自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四项基于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阵列测序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共6167例Barrett食管患者、4